宣城市宣州區沈村鎮武村村的貧困村民吳海潮開始從自己承包的水塘里捕撈螃蟹、分揀螃蟹。
“這是2兩的,這是3兩半的。”輕輕一掂,吳海潮就能分辨出準確的重量。他頭也不抬的一邊認真分揀,一邊告訴記者,自從享受到“漁民上岸”的好政策后,自己告別了漁船生活,住上了新樓房。但在去年之前,自己還是個“窮得叮當響”的貧困戶。兩年來,在村里幫助下,自己享受到金融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多項“福利”,年收入突破萬元,從“人人嫌”變成了“人人羨”。
靠水吃水 扶貧有良方
“村民‘洗腳上岸’后,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如何鼓勵村民創業,如何帶動村民摘掉貧困‘帽子’。”該村扶貧專干朱金龍告訴記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5年該村啟動了南漪湖魚苗培養基地建設項目,將900畝水塘用來養殖水產品。“有了項目,村集體自然壯大!”聽到村里要建魚苗培養基地,當時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來主動幫忙加高培厚外埂和改造內堂。去年該基地正式建成,目前900畝水面已經完成發包,租金一年近24萬元。
采訪時,武村村的村民還爭相領著記者前往村里一處剛平整不久的“良田”看新鮮。
能耕地的田有什么稀奇?這里的村民向記者介紹,去年10月之前,這里還是一處無人問津的坑塘。為了變廢為寶,利用村里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年10月份,該村采取削邊、平心、填補的方式,將這480畝坑塘進行了復墾改造。經過評定,這塊土地可以發展花卉種植、水果種植、水稻立體種植等多種種植,達到既經濟又美觀的效果。
最近一段時間,讓村民津津樂道的還有一件事。原來,今年5月初,村里還在沈村鎮安置點樓頂建設了一處60KW的光伏發電站。
在該村,說到扶貧帶來的希望,還不得不提金融扶貧。武村村是宣州區為數不多的“信用村”,憑著“信用村”的金字招牌,該村不少村民獲得了皖南商業銀行無擔保、低利率的信貸支持。目前,該村累計授信110戶,放貸款金額超過1000萬元。
硬件提檔 加速奔小康
該村武村灣三面環水,曾經是一座“失聯”的小島。“劃船出來至少要20分鐘。”村民潘志清回憶起以前的出行方式頭直搖。在他眼里,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條路將他們和外界“溝通”起來。
去年9月26日,潘志清的夢想照進現實。村兩委決定建一條1.2公里的水泥路,徹底解決這里村民的行路難。“今年路修好了,出來騎電瓶車只要2分鐘!”潘志清興奮的說,以前武村灣是個沒用的“水窩窩”,現在修了路簡直成了“金窩窩”。武村灣養的水產可以直接通過貨車運往市場,方便!
在武村村,因為修路給村民帶來幸福的案例,可不止這一件。該村黃家墩路段一直是土路,一到下雨,積水的地方不僅泥濘而且發臭,這讓村民叫苦不迭。今年初,村兩委決定徹底解決村民們的心病,對黃家墩道路實施硬化300米。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改善農村環境,今年初該村還爭取到省級污水處理項目,開展了中心村污水處理建設。該項目已于8月份正式竣工,100余戶村民家的污水排放問題迎刃而解。在省級美麗鄉村建設方面,該村去年成功申報了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點,共投資約200余萬元進行美麗鄉村各項建設,并成功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在村民普遍反映的為民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小、舊、破問題方面,該村今年5月份還利用村集體經濟壯大后的資金,重新改造了村級為民服務中心和新建村衛生室工程,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武村村上岸后的漁民們開啟了岸上新生活。談起變化,村民們話語中透露著自豪:“現在我們有了產業,有了房屋,有了路,還有了嶄新的復墾耕地。再過兩年,你們再來,武村村還會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