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上架起光伏電板,水下養殖,水上發電;稻田里放養魚蝦蟹鱉,穩糧增效,糧漁雙贏。近年來,銀川市創新推廣“互聯網+漁光一體”智能化養殖、稻漁共生生態化養殖等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繪就了現代漁業新圖景。
9月12日,記者在養殖基地看到,望不到邊的池塘上,架設著無數太陽能板。喂食時間一到,十多臺投食機將魚食投入湖中,一時間,魚兒爭先恐后地進食,湖面被攪得波光粼動。互聯網+漁光一體20兆瓦及365智能水產養殖項目,是具有互聯網功能的漁業光伏發電項目,通過手機,即可對魚塘各項指標了如指掌并遠程控制相關設備。“太陽能發電板不但能發電,還能起到遮陰降溫作用,減少魚塘病害發生。”800畝魚塘經過科學養殖,水產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光伏年發電3300萬度,產值超過2600萬元。
在廣銀米業生態觀光園,在保證稻田穩產前提下,田里放養著魚、蝦、蟹、鴨等。“動物的糞便是有機肥料,為稻田提供了養分,鴨子可清除稻田里一半以上的雜草。一田多用,實現了生態循環利用,提高了畝產值。”基地負責人趙建文說,每到七八月份,500畝稻田景觀區還能吸引大批游客。
目前,銀川市已引進河蟹、小龍蝦、甲魚、泥鰍等名優水產品,完成10個場點約5000畝的基礎設施改造,形成“以魚改堿”“稻漁共作”“稻田、池塘養殖生態系統構建”等多種模式,水產養殖數量翻了一番,效益增加了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