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水產千億產業鏈建設要以‘穩量增收、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大力發展‘品牌漁業、生態漁業、智慧漁業’,加快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2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李鋼生圍繞“建設千億產業鏈,推進現代漁業轉型升級”這個話題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
“近年來,我省現代漁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也面臨產業結構、區域布局、要素投入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正是我省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李鋼生表示,為加快推進福建水產千億產業鏈建設,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制定了《福建水產千億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
方案提出,千億產業鏈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實現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770萬噸;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年均增長5%,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330億元;大黃魚、石斑魚、鰻鱺、對蝦、牡蠣、鮑魚、紫菜、海帶、海參、河?等十大品種產量占水產養殖總產量65%以上,十條特色品種全產業鏈產值分別超百億;漁民人均純收入超24000元。
“實施漁業品牌發展戰略,是推進現代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途徑。”李鋼生表示,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將鼓勵各地開展“水產十大品牌”“十大漁業珍品”“十大海鮮系列名菜”“十大海產名品”“我最愛吃的十大海產品”等有特色的漁業品牌評選活動,并擴大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商標、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的規模等。
在“智慧漁業”建設上,福建省將加快推動漁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設施,促進漁業從粗放型、資源消耗型、數量型向精準型、資源節約型、質量型方向轉變。
此外,為了推進“生態漁業”建設,福建省將修訂頒布《2018-2030年市、縣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科學劃定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明確轄區內可用于養殖的水域范圍;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高效、質量可控的生態養殖模式;實施資源保護行動,推動“6?6八閩放魚日”活動常態化;扶持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基礎設施完備、模式生態健康、經營體制機制健全、生產管理規范科學的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引導和推動全省生態漁業建設擴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