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漁業協會、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在中國河鲀產業健康發展大會上探討了有條件放開河鲀養殖、河鲀加工機遇與挑戰等行業熱點問題。與會代表認為,未來“公司+基地+養殖戶+標準化”的河鲀產業模式將成為主流。
2016年9月,《關于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鲀和養殖暗紋東方鲀加工經營的通知》頒布,中小養殖企業將被逐漸納入規模化養殖基地的管理。河鲀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每年河鲀產量為3萬噸~5萬噸,年產值100億元。在環渤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直接從事河鲀養殖專業戶有4000余戶。
中國漁業協會副會長、江蘇中洋生態魚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曉明表示,河鲀產業存在巨大市場空間,同時也面臨產業監管的風險,必須從原料把控、產品開發等層面完善產業體系。
錢曉明認為,行業協會應在政府主管部門指導下,制訂產業發展規劃,著眼于長遠發展,區域差別,分類指導,切忌走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老路。他指出,食品安全是河鲀產業的生命線,安全靠追溯,追溯靠標準,準入設門檻。一定要以企業品牌為基礎,打造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體系,形成政府監管、行業指導、企業自律、市場督查、媒體監督、消費者投訴的產品安全流程,把食品安全落實到產業的各個環節。在遺傳育種中控制種魚和魚苗,在養殖過程中控制水源、土壤、藥物,在營養飼料中控制添加劑,在加工環節中控制檢驗,確保所有產品達到無毒素、無污染、無藥殘,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控毒和健康養殖推動“解禁”進程
河鲀不僅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很大,其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尤其是谷氨酸含量非常高。無論是養殖企業、研究院所還是餐飲企業,整個河鲀產業鏈都在探索推動著“解禁”河鲀進程。要想讓養殖的河鲀正大光明地走向餐桌,就要從其安全性入手。1993年,江蘇中洋集團開始了這一研究,他們研究河鲀毒素產生的機理、影響因素,研究河鲀飼料、河鲀性腺發育時對毒素的控制,并將各種控制措施用標準的方法將其固定下來,于2001年開始創建暗紋東方鲀標準化示范區,并獲得河鲀控毒和健康養殖發明專利,制定了關于河鲀的系列國家標準。
目前,國內各地養殖紅鰭東方鲀和暗紋東方鲀的產品,由國家疾控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中心、地方質量檢驗所等具有資質的權威檢測機構出具的河鲀毒素檢測結果顯示,全部未檢出毒素或小于毒素0.05毫克/公斤,至今最高檢測結果為0.21毫克/公斤,遠小于限量值的1/10。該結論表明,養殖河鲀的毒性含量明顯降低,已可達到無毒級,并且經過無毒加工處理,完全可以安全食用。
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2016年9月5日,農業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三部委聯合簽發“開禁”通知,此次《通知》有條件放開的僅是東方鲀的其中兩種——紅鰭東方鲀、暗紋東方鲀。據中國漁業協會河鲀分會調研報告顯示,這兩種東方鲀在中國養殖和食用范圍最廣。《通知》中明確了上述兩種養殖的河鲀魚須經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同中國漁業協會河鲀魚分會組織專家核實,予以認定合格、有資質的企業加工方可出售。而加工企業的原料(養殖河鲀魚)必須來源于經農業部備案的魚源基地。此次三部委聯合簽發的《通知》,通過河鲀魚源基地的備案以確保規范化養殖,再通過對河鲀魚加工環節的嚴格審核,確保流入市場的河鲀魚安全無毒。
此次《通知》雖然表面上是“放”,其實更是一種“收”,河鲀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中小養殖企業將被逐漸納入規模化養殖基地管理中,未來“公司+基地+養殖戶+標準化”的模式將成為主流,不符合規定的將會被淘汰出局,符合規定的即將壯大。此次為養殖河鲀魚“正名”,國內對河鲀魚的需求將會暴漲。原本就愛河鲀的老饕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吃河鲀魚,以前沒吃過的食客也有機會一嘗美味。回溯整個河鲀產業鏈,從上游養殖業到下游餐飲業,再到相關科研工作,河鲀魚的產業發展呈一片欣欣向榮的態勢,河鲀魚產業的春天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