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象山港海域面積391.76平方公里,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其中魚類124種,蝦類30種,蟹類49種,貝殼類80種,藻類30余種,還有許多潮間帶生物。同時,象山港水面開闊,灘涂平緩,水體營養鹽豐富,非常適合發展傳統貝類養殖、海藻養殖、圍塘養殖和海水網箱養殖,是浙江乃至全國海水增養殖的重要基地。
一、造成象山港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于象山港屬半封閉型的狹長內陸海灣,水動力交換差,環境容量小,污染物的降解和擴散滯留時間較長。加上近年來沿岸沿港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沿岸陸源排污口污水排放量的急劇增加,致使象山港本身就比較脆弱的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隨著水體富營養化狀態加劇,處在食物鏈末端的高值魚類在漁獲中的比例明顯減少,曾經著名的西店牡蠣、奉化泥蚶、合岙蟶子、梅山泥螺等貝類繁殖和棲息地已不復存在。進港洄流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銳減,如鰳魚、梭子蟹、銀鯧等已基本沒有漁獲量;即便是資源保存較好的馬鮫魚捕獲量也大幅下降。造成象山港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港內海洋環境明顯惡化。據海洋部門70個測站監測,象山港水體中的無機氮含量有97.7%測站、活性磷酸鹽有59.7%測站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石油類含量有34.0%測站低于三類海水水質標準。在海水增養殖區內,海洋營養指數E值在1.93—30.13之間,平均值為9.62,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
二是沿港經濟開發破壞魚類和貝類養殖棲息地。據測定,象山港沿港的7個污水直排口與97條河流將大量的農業面源污染物、居民生活污染物排入象山港,使港內的COD、總氮、總磷量大幅上升,分別占了總污染源的82.5%、81.1%和76.7%。冷卻水排放又使溫升大于4℃的海域面積達2.3平方公里,嚴重影響經濟魚類和貝類養殖棲息地環境,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遭到壓縮和破壞,近岸灘涂經濟貝類棲息地銳減。
三是海岸線開發缺乏有效管控,圍海造地和建造碼頭現象突出。按照象山港總體保護規劃,港區區域中底部定位為海水養殖與旅游,口部定位為現代港口物流。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卻缺少統籌規劃和監管措施,各沿港區縣紛紛要求新建碼頭、港口,港口和交通部門也規劃在港口中底部新增碼頭,加上梅山港堵港,紅星、西店、陽光海岸的海涂圍墾和建設,導致港灣內納潮量明顯減少。據監測,象山港近十年減少的納潮量是前三十年的總和,不僅影響漁業資源的生長保護,還造成象山港內的嚴重淤積。
四是捕撈強度居高不下,漁業資源衰退嚴重。目前,港內合法的捕撈漁船數量偏大,轉業轉產步伐較慢;同時,港內還存在大量三無涉漁船舶在從事非法捕撈。據不完全統計,僅沿港五個轄區就有三無涉漁船舶近千艘,港內捕撈存在大量違規作業現象,禁用、限用漁具屢禁不止,禁漁期等規定難以執行,從而加劇了對象山港漁業資源的破壞,港內漁業資源開始呈現低值化、小型化的趨勢。
二、加強象山港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
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浙江省海洋與漁業發展的新常態,提高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保護象山港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確保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改革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1、切實提高象山港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必須強化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領導對保護象山港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重要性的認識,生態環境一旦惡化,不僅在短期內很難修復,而且珍貴的漁業資源將隨之消失或滅絕,給社會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任何經濟建設項目的實施,都要重視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保護。
2、著力加強對象山港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工作的統籌領導。建議市政府成立“象山港綜合管理委員會”或“象山港綜合管理局”,統一承擔“寧波市象山港海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條例”的貫徹實施、象山港區域范圍內的經濟開發和旅游開發項目審核、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治理的綜合執法等職能,改變目前以部門管理為主、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局面,做到統籌規劃、科學管控、統一協調。
3、盡早開展對象山港區域自然環境和總體功能定位的系統研究。邀請國內外權威研究機構,對象山港區域海洋自然屬性及陸域社會經濟開展整體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象山港的總體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修訂完善現有的各項陸海保護利用規劃。明確象山港區域內的可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整治修復區域及其管控要求,完善開發與保護的相關政策,以實現象山港區域陸海開發保護利用的科學性、系統性和一致性。
4、強化對象山港區域陸海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力度。一是對沿岸建設的重大工程要建立海域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損害評估、補償制度。凡工程造成魚類“三場(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一通道(洄游通道)”受到損害的,要由建設企業長期給予經濟補償。二是完善象山港藍點馬鮫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相關管理體制和配套措施。三是嚴格控制對象山港基本功能定位有不利影響的涉海產業和臨港產業發展。同時,加強對涉海項目及其鄰近海域的跟蹤監管,強化全港沿岸線的動態監測與監視。四是啟動海洋生態功能區區劃的編制,對全港海域按不同類型(保護區、濱海濕地區、生態脆弱區、水動力差敏感區)進行分類管理。五是嚴格控制各類污染物向象山港的排放。重點推進象山港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象山港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立健全象山港海洋生態補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建議市政府將象山港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沿港區縣(市)目標考核范疇。
5、加大海洋漁業行政執法力度,杜絕違法違規漁業作業。加強市漁業執法機構力量或單獨設立象山港漁業行政執法隊伍。在漁業資源保護方面,要加強對非法“電、毒、炸”及違規漲網作業的打擊,嚴格蝦籽漲網、鰻苗的禁漁期管理,堅決取締地籠網、串網等滅絕性漁具的使用;查處取締三無涉漁船舶。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要開展和加強無居民海島的巡查、保護與管理,依法打擊非法圍填海、未批先建的工業用海、非法采沙、違規傾倒廢棄物等違規活動。同時,制定和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加快漁民的轉產轉業步伐,加快水產養殖業的轉型升級。
6、深入開展人工增殖放流建立人工海洋牧場促進漁業資源的恢復增長。一要繼續開展港域內的人工增殖放流,堅持常年性放流,并逐步擴大放流品種。二要增加象山港傳統貝類(如花蛤、泥蚶、毛蚶等)的底播增殖。三要發揮象山港優越自然條件優勢和養殖傳統優勢,增加扶持資金,建立人工海洋牧場,恢復和適度發展傳統養殖產業,重點發展海藻類的養殖,以實現養殖、捕撈的有機結合,促進象山港漁業資源的穩定恢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