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記者來到諸暨山下湖鎮山下湖村,發現一個面積為240畝的蚌塘正在清淤。經過施工后,這個原本1.5米深的蚌塘將改造至3米深度,成為山下湖珍珠自動化清水養殖基地。
什么是自動化清水養殖?9月23日記者在諸暨采訪時,實施這一項目的浙江清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偉鋒進行了細致說明。
“重點在于食料不同。”郭偉鋒說,傳統珍珠養殖一般使用低價有機肥做食料,蛋白質含量只有5%至6%,大量有機質在水底腐爛變成淤泥,有害藻類增加,最終導致水中氧分減少。清水養殖供給的食料是食品級的蛋白原,采用這種養殖模式,水體氧分會增加,減少有機物發酵,成倍提高養殖密度。郭偉鋒介紹說,傳統養殖每畝水面可養殖1000只珍珠蚌,自動化清水養殖每畝水面可養殖3000只至6000只珍珠蚌。
“雖然一次性成本投入比傳統養殖要高,但從長遠來看,還是劃算的。”郭偉鋒算了一筆賬,在傳統養殖中,每畝水面設備設施的一次性投入資金為1萬元左右,而在自動化清水養殖中,每畝需3萬元。但是,傳統養殖的設備壽命為6至8年,而自動化清水養殖設備可以用20年以上。
“不僅提高畝產值,更關鍵的是解決了排放水的污染問題。”郭偉鋒說,傳統養殖需要大量投入有機飼料,污染水質,排放水通常是Ⅴ類甚至劣Ⅴ類水,他的這一套養殖模式,通過池底曝氣增氧專利技術,能夠控制養殖排放水達到Ⅲ類水以上標準,真正變“污水養殖”為“清水養殖”。經過這兩個月的蚌塘清淤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后,他預計年底前完成100萬只珍珠蚌的養殖。“開啟珍珠綠色養殖的新時代。”郭偉鋒信心十足。
作為珍珠之鄉的山下湖鎮,有著悠久的淡水珍珠養殖歷史。過去,走進山下湖鎮的鄉村,四處都是蚌塘,密密麻麻的塑料瓶漂浮在泛綠發黑的水面上,臭氣難聞。隨著“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改變養殖模式,維護生態環境,早已成為大家共同的期待。7月25日,山下湖鎮召開“產業轉型”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動員會,300多位鎮村干部參加,主題只有一個:珍珠養殖轉型升級。會上,山下湖鎮態度堅定地提出:今后,山下湖所有到期蚌塘不再允許傳統珍珠養殖模式,只有符合“綠色”養殖的才能重新發包。沒想到,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幾乎所有村干部的支持,有的村干部一回到村里就主動做起了宣傳。
“收獲璀璨珍珠,不失一池碧水。山下湖村這240畝珍珠養殖基地,作為我們嘗試新養殖模式的示范基地,計劃一期示范基地共500畝,剩余基地還在規劃中。”山下湖鎮副鎮長祝新軍認為,目前,山下湖鎮共有珍珠養殖水面4800畝左右,自動化清水養殖模式是一種綠色養殖模式,能進一步提升珍珠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