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青島膠州灣網箱海參畝產達千斤

   日期:2017-02-2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01    評論:0    

  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該所開展的 “刺參規模化繁育與養殖模式創建及其產業化推廣”成果獲得2014—2016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獎。黃海水產研究所團隊聯合全國沿海14家養殖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率先創建了池塘工程化、浮筏吊籠和淺海網箱三種養殖模式及其技術體系。目前,該養殖模式已推廣到山東、遼寧、河北、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我國刺參養殖“南北接力”、“東參西養”的養殖模式進一步形成。

  創建三種刺參養殖模式

  項目組選育出了具有抗病耐高溫性能的 “高抗1號”刺參新品系,創建大水面小網箱苗種生態化培育技術、分級培育技術,研發出新型附著基、苗種播放器、飼料消毒與投喂裝置等配套設施10余種,開發出新型飼料、微生態制劑、水色調節劑、病原快速檢測試劑盒、復方中草藥等7類技術產品,率先創建了池塘工程化、浮筏吊籠和淺海網箱三種養殖模式及其技術體系。項目組在青島2300畝池塘進行了刺參池塘工程化養殖示范,示范區單產達400公斤/畝;在福建霞浦、山東榮成地區進行浮筏吊籠養殖示范10萬余籠;在青島膠州灣海域建設淺海網箱,并完成淺海網箱養殖技術示范,平均產能達500公斤/畝。

  如今,產學研合作創新是當今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趨勢。該成果通過科研院所與國內多家刺參養殖企業的合作,突出海水養殖良種、優質苗種、健康養殖模式、設施漁業和行業技術服務等重點方向,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有效機制,將刺參養殖新成果迅速轉化,不僅加速了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打破刺參分布區限制

  目前,該項目創建的養殖模式已推廣到山東、遼寧、河北、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池塘工程化養殖推廣10萬畝,浮筏吊籠養殖400萬籠,淺海網箱8.8萬口,培訓技術人員13000人。項目成果突破了刺參自然分布區限制,實現了南到福建、東到黃河口地區以及從陸基到海基的多元化發展,大大拓展了養殖空間,顯著提升了刺參養殖的工程化水平,推動了刺參養殖向現代高效養殖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促進漁民增產增收和沿海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來,我市海參養殖產業迅速擴張,海參養殖面積曾達8萬畝。青島海參苗種產業發展起步較早,除了供給本地的海參養殖,每年大約有30%左右的海參苗種銷往南方、大連等地。而即墨地區是我市海參育苗產業“大戶”,每年銷往南方地區的海參苗種達百萬斤。

  ■新聞延伸

  8年培育刺參新品系

  自上世紀80年代刺參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突破后,刺參增養殖業迅猛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刺參增養殖業長足進步,形成了以傳統池塘養殖為主的刺參養殖產業,形成了年產值近300億元的新興養殖業。刺參也成為我國海水養殖單品種產值最高的種類,被譽為海水養殖“第五次浪潮”的主體,為沿海經濟結構調整和漁民就業增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但是,刺參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據初步數據統計,自2003年以來因病害導致的損失占養殖產量的20%。

  圍繞刺參產業中存在的優質苗種短缺、養殖模式單一、工程化水平差、養殖單產低等問題,以王印庚研究員為帶頭人的水產動物藥理與疾病臨床團隊聯合全國沿海14家養殖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新品系培育、規模化擴繁、生態保苗、技術產品研制、養殖模式構建、養殖工藝優化與技術集成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經過10余年的努力,項目組與企業合作已獲得幾個具有優勢性狀的新品系,如耐高溫抗病力強的“高抗1號”刺參、生長速度快的“海生1號”刺參。自2007年起,黃海水產研究所與瑞滋公司合作收集了大連、煙臺、青島等我國海參主產區和日本沿海的野生刺參資源以及具有生長速度快、多刺型、體壁厚、抗逆性強等優勢性狀的刺參種群的刺參群體,以池塘網箱隔離養殖的方式對所使用的刺參親本進行促熟及活體保存,建成了我國首個刺參優質親本資源庫。 2014年,團隊用日本刺參和國內篩選的耐高溫海參雜交,經過8年篩選培育出刺參新品種“高抗1號”。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