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閘蟹真出自太湖?養殖期間用過什么飼料?這些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答案,全部集中在吳中太湖蟹的“身份證”上。消費者只要用手機一掃二維碼,大閘蟹苗種來自何處、生長于哪個塘口,用過什么飼料、藥物都一目了然。
為太湖大閘蟹貼上可供追溯的二維碼只是最后一步,在此之前,養殖企業的苗種引進、養殖技術、飼料藥物的投用均有嚴格監管。2012年,江蘇省開展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吳中區作為全省6個項目實施單位之一,在區內4個生產基地的268個河蟹養殖池塘進行質量追溯試點工作。
通過2年的實施,吳中區成功建成了集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漁業環境監管、水質在線監控和水生動物病害遠程診療“四位一體”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初步實現水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目標,把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第一道門檻設在田間。“當時全國6個省搞試點,大家各做各的,五花八門,而且操作難度大。”吳中區農業局副局長馬惠民說,2012年9月,農業部組織相關專家在吳中現代漁業產業園區舉行了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研討會,將產業園區的這一原創追溯系統向全國推廣。
在吳中現代漁業產業園內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分中心,記者看到LED顯示屏和12塊46英寸的液晶拼接屏幕、監管信息數據庫和分析控制系統,和吳中區水產品安全追溯網站、服務器等形成了一個集水質在線監測、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遠程診療、智能養殖控制“四位一體”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平臺。吳中區農業局水產站站長錢彩源介紹:只要點點鼠標,每個塘口苗種、投料、疫病等情況一清二楚。“通過水質在線監控,池內的水溫、pH和溶氧變化實時跟蹤,一旦發現缺氧就可以開啟‘微孔增氧’。”
目前,吳中區分別在新南漁場、臨湖現代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稼泰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東山鎮渡口村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太湖網圍,設立了12個追溯點,追溯面積13500余畝。吳中區將12個追溯點全部納入水產品生產全程質量控制示范點,建立了1個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診療系統,應用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通過水質在線監測、水生動物疾病遠程診斷、自動增氧、水產品質量追蹤“四位一體”的方式,實現漁業生產智能化和養殖產品質量全程控制。“凡是這些基地出產的太湖大閘蟹,外包裝上均有二維碼,市民都能通過手機或者專門的追溯設備查詢到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