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盛產棉花、葡萄、哈密瓜,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然而對蝦養殖在十幾年以前卻是一片空白。談及這些,奉賢區水產站站長葉軍強有些感慨。自2003年開始,在站里和區農委年復一年的努力下,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氣候特征、水質條件的對蝦繁養技術。近兩年隨著一批技術成熟、資源豐富的合作社相繼入疆,南美白對蝦漸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平價對蝦上市豐富當地市場
奉賢區四團玉葉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論規模和產量該合作社今年在新疆均創下了新高,養殖面積擴至近8000畝,較2014年翻了3番,9月底捕撈結束后,平均每池產量600公斤。當地蝦農董志平說,養殖期間技術上從飼料、換水、挖苗池全程聽從玉葉合作社指導,今年還蓋起了大棚,對蝦提前了1個月上市,市場銷售價格平均在35元/斤。
“過去,對蝦可不是這么便宜,”老董回憶道,2003年對蝦100元/斤,海蝦價格200元/斤,只有“任性”的食客才消費得起。“今年8月大棚那最早的一茬,40元(每斤);9月份大規模的上市后,30元(每斤)。過去我們這以牛羊肉為主,現在蝦和牛羊肉價格差距不大。今年古爾邦節期間,維族百姓和小孩都吃上了蝦,有的家庭一餐就能吃掉2斤。”
查找適宜水質 淡化處理蝦苗
每斤價格緣何從100元降至市民可以接受的價格?玉葉合作社理事長高荊道出了其中的過程,“2003年雖然試養成功了,但是產量每塘就100多公斤,少的一塘只有50公斤。分析下來首先是水質,我們奉賢用的是湖河水,吐魯番只能用地下水,地下水礦物質含量多、氧氣含量少、重金屬成分多,蝦對這些都很敏感,加上吐魯番這帶氣候熱、水資源緊張,即使鋪上一層地膜蒸發量還是很大。”經過2年來實地考察,高荊把養蝦基地定在了烏魯木齊周邊,他認為,烏市周邊一帶池塘大,水質也更豐富。
“其次就是蝦苗的淡化技術,現在合作社在當地建立苗場,當地淡化海水蝦苗,淡化處理后的蝦苗能在很低鹽度的內陸淡水中生長,同時也省去了從奉賢運輸往返的成本。”高荊伸出手點了點新疆地圖上的幾處說,“這邊附近的回民養殖戶馬小軍,苗種淡化的好,蝦苗存活率就高,產量在500公斤到600公斤之間,我還叮囑他投放時要控制好數量,不能超過5萬尾。”
高荊的苗種基地定在了烏魯木齊,直接輻射方圓2000到3000畝,幫助蝦農淡化處理蝦苗,明年范圍更大,伊犁、喀什、阿克蘇還有庫爾勒。2003年奉賢的南美白對蝦第一次“游”到新疆,結束了該地區對蝦養殖空白的歷史。今年乃至以后,隨著更多水產技術員、養殖戶把技術帶上天山,當地市民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