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宜興大部分茶場都已進入了養護期。而近日位于張渚鎮的市御茶農林生態園有限公司里卻顯得格外忙碌,偌大的制茶車間內,堆滿了剛剛采摘下的鮮葉。這些散發著陣陣清香的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烘干等一道道工序制成干茶末。“這些干茶末都已被浙江的茶企訂購了,主要用于茶多酚等有效成分的提取。今年我生產的這種秋茶末從10月賣到11月底,一直供不應求。茶雖低檔,但經濟效益卻可觀。”在茶葉市場搏擊了38年的茶場老板張寶發高興地說。
近年來,很多茶場都把著力點放在高檔茶上,部分茶場為了“先人一步”,還不惜重金引進新品茶樹,沖的就是高檔茗茶的“高身價”。上世紀90年代,一家日本企業在張渚鎮投資引種了600多畝藪北茶。因為管理不善,日方撤資。當初參與招商引資的張寶發,流轉下了這片茶園。以前,藪北茶一般采用蒸青工藝,制成的茶總有一種青澀味,市場難以打開。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急需更換的茶樹種。但張寶發沒有輕易調整品種,而是反復嘗試,通過茶田管理方式和制茶工藝的改進,充分利用和發揮藪北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高,咖啡堿等不良成分低的優勢,生產高檔茗茶。近年來,他用藪北茶制作的高檔茶,幾乎年年都在“陸羽杯”“中茶杯”等全國性茶葉評比中獲得特等獎,深受市場的歡迎。
張寶發認為,作為一家規模茶場,高檔茗茶要生產,而低檔茶同樣會出高效益。他分析,如果專門生產高檔茶,產量低、包裝貴、營銷費用高,更關鍵的是采摘勞動力成本高,有時還會出現明前茶采摘“用工荒”。尤其是近兩年,高檔茶市場遇冷,銷路也比較難。而藪北茶除了富含茶多酚、氨基酸,還有鮮葉產量高的優點。為此,今年張寶發從過去單一的高檔茶生產轉向高檔、低檔“兩條腿”走路。充分利用藪北茶產量高的特點,在夏秋兩季使用機械化采摘,專門生產低檔茶,每季可產80噸干茶。而且,張寶發的低檔茶農藥聯苯菊酯含量低于0.01毫克/千克,而歐盟標準也只是要求低于5毫克/千克。因為品質高,根本不愁銷路,基本被浙江等地的大型茶葉出口企業包銷,每噸能賣到9500元以上,利潤率達50%,僅今年夏秋兩季,低檔茶的利潤就近80萬元,其利潤率甚至高于高檔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