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末初冬,熱鬧大半年的蓋州市萬福鎮赤山腳下貴子溝村也因赤山封山而重歸寧靜。10月25日,一大早,貴子溝村村民婁艷英把最后一茬收成送到村口的友園蔬菜制種專業合作社,看著“精選機”里刷刷掉下的“金豆子”,笑得合不攏嘴。
說是“金豆子”并不為過,這是婁艷英家的晚茬黃瓜種子,每公斤價值在千元以上。而早幾個月收獲的小番茄(圣女果)種子,最高時賣到過每公斤2200元。她家的3.5畝制種大棚,今年預計收益在5萬元以上。“這臺機器是種子精選機,通過它來篩選,去除癟種、雜質。”友園合作社理事長王增剛告訴記者,合作社為農民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成熟后不管市場價格如何波動,一律按當初約定收購。如果遇到減產等特殊情況,公司還會考慮提高價格,讓農民有保障。
種子篩選入庫后,婁艷英一年的活兒就完成了。在萬福鎮,制種產業是完全的“訂單農業”。原種由客戶提供,合作社負責育苗,農戶制種,再由合作社銷售。王增剛是大連人,1999年隨公司到萬福鎮工作,2006年,他組織成立了蔬菜制種專業合作社,出任理事長,目前友園合作社有種植戶200多戶,種植面積近900畝。今年他在萬福鎮收購40余噸蔬菜種子,80%以上出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
在“友園”們的帶動下,制種產業近幾年在全鎮迅速推廣,16個村都有了制種大棚,1000多戶農民種上“金豆子”。高收入、穩拿錢,萬福鎮緣何這么幸運?記者在鎮上仔細了解才發現,蔬菜制種之所以落地萬福鎮,皆因這里獨特的氣候、豐富的水源和原生態的植物生長環境。“溫度比縣城高、比山外低,早晚溫差大,病蟲害發病率相對較低。同時,這里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日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和農作物成熟。”萬福鎮農科站技術員姜安夫說。
一紙訂單讓鎮上領導茅塞頓開,經過進一步分析和論證,鎮上決定用足這些資源優勢,瞄準高端路線,發展精品農業,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來彌補耕地少的短板。鎮里通過土地流轉,全域推廣園區化種植、訂單式生產的模式,菜農收入直線攀升。截至目前,全鎮發展蔬菜制種基地4000多畝,平均每畝收入達到1.5萬元。
蔬菜制種,成了世代萬福農民在地里趟出的最有經濟效益的“富路”。然而,比起土地收益的提高,制種產業的扶貧效應更加直觀地體現在勞務收入上。
婁艷英說,她今年收入5萬元,雇工的支出大概也是這個數。蔬菜制種需要人工授粉,從每年五月中旬種植第一茬番茄,到后來的辣椒、黃瓜,生產期持續到立秋后,本來閑在家的農村婦女按時節在各家的大棚里“走穴”,忙碌在花朵間。
王增剛回憶,他十幾年前到萬福時,每個婦女每天的勞務費是8元錢,年年看漲,現在是120元一個工,還供不應求,最忙時要出車到鄰近市縣接人過來。姜安夫接過話頭說:“最保守的估算,戶籍人口3.9萬人的萬福鎮,每年有5000多名農婦到制種大棚務工,每人在五個月里出工50至60天。僅制種大棚授粉一項,就增加全鎮勞務收入3000多萬元。”
4000畝,約占萬福鎮耕地面積的10%,卻帶動起整個萬福鎮的閑置勞動力“半年忙”。制種產業正帶動越來越多農民走上“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