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每逢春節或是狂風暴雨等極端天氣,海口市民乃至整個海南的市民都會擔心一件事:今天的菜價會漲多高?
今年3月,為了穩定菜價,落實省政府穩定菜價十項措施及市政府穩定菜價“十六條”措施的要求,海口市決定建設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該項目位于海南中商農產品交易中心市場以北、國道G225以南、粵海大道以西、東環鐵路以東,項目用地面積約600畝,總建筑面積約35萬平方米。
目前海南僅有一家進島蔬菜一級批發市場。在批發環節上,“菜藍子”供給先天不足。由國企主導,政府掌控的海口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項目的建設為彌補這一不足帶來了希望。
本報記者郭萃許春媚
多部門聯動
“四個同步”運作
“封頂!”11月8日,大農批項目一期5號樓主體項目完工。
翻開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流程表,一組數據吸引了記者的注意:3月31日,第七次海口市“菜籃子”工程建設聯席會議決定,啟動海口市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項目;4月25日完成土地征收;5月17日發布社會資本采購公告;6月17日確定中標社會資本;6月30日機械進場。整個前期項目僅僅用了91天。
海口市菜籃子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繼良說:“從選址到土地拿下來,最終正常開工,按照傳統流程至少9個月,菜籃子集團只用了91天就完成了整個流程!”
創造了這一“海口速度”的法寶是多個部門聯動“四個同步”運作。征地、收儲評估、劃轉、前期設計等工作,由秀英區、國土、財政部門和菜籃子集團同步進行。
另外,項目的順利推進還得益于近年來海口持續推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近年來海口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縮減清理,目前已經將行政審批事項由1019項縮減為306項。
快速的一站式服務使得6月23日規劃許可證就完成辦理。張繼良說:“這就是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來市場活力的加法,節約了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了企業效益。”
投融資模式創新
有別于傳統PPP模式
海口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項目是海口市首個創新投融資模式項目。項目的投融資上,海口市參照“ppp+epc”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來參與準公益性項目建設,“這樣可以利用他們帶來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來進行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但是,“大農批”項目的投融資模式又有別于傳統的PPP模式,項目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并不歸屬于投資的民間企業,而是歸屬海口市的菜籃子集團。
為什么要由國企來掌控?按傳統的PPP模式慣例,項目在發改委備案后,社會資本擁有“大農批”10年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然后政府分10年回購。這就意味著,一旦全省蔬菜價格出現波動,作為蔬菜流通環節重要一環關系著菜價的一級批發市場,政府無法有效對其進行調控。“引進社會資本建設項目,但建成后由國企掌控大農批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投資方享有一定比例的資金回報。”張繼良說,這就是要讓政府有抓手,對菜價進行有效調控。
為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做“加法”
海口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是政府適當干預的情況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加法”。那么,加什么?怎么加?
海口菜籃子集團董事長符明全說,在供給端,農民沒有銷售市場和渠道;在需求端,蔬菜價格、質量無法滿足市民需要,“必須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大農批就是這個大的供給側改革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據介紹,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的建設將搭建起“菜園子”和“菜籃子”無縫對接的通道,更好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問題。同時,通過倉儲、冷鏈、物流、展示交易等功能把海南打造成全國“有機綠色果蔬、品質優良肉類、豐富海產品”的供應基地,有利于提高海南農業大省的現代形象,更有利于海南農產品流通與國際接軌。
此外,通過集中向中心市場提供大量經過檢測或處理后的農產品,再通過市場現貨交易,滿足或適應大流通的需要,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和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向全省大中型零售連鎖企業和餐飲服務業提供規格化、規模化、質量安全的農產品,以緩解小農經濟與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
“項目建成后,將形成立足海口、覆蓋全省、輻射全國、對接東南亞乃至世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真正發揮我省南菜園的功能。”符明全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