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寧岳還給鰣魚們建了個健康檔案,什么時候用藥、苗種來源、餌料的投喂都記錄在冊。
盡管精心呵護,鰣魚養殖還是遇上了不少糟心事。鰣魚害怕噪聲,也怕燈光,今年7月,雷雨天一個響雷,就死了1000多條。
養殖鰣魚比進口的肉質更嫩?
袁寧岳并不是第一個養殖鰣魚的。宓國強說,人工養殖鰣魚,浙江省走在了國內前列。
早在2003年,淳安千漁網箱養殖產業專業合作社就嘗試從美國引進了美洲鰣魚的受精卵進行養殖。研究所和合作社后來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美洲鰣魚全人工繁育”的項目,研究鰣魚全人工繁育。2008年,自主育苗成功,2011年到2012年之間全人工育苗取得了成功。經過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產業化養殖。
我找到了合作社的負責人汪亞平。
當年為什么想到人工養殖鰣魚。汪亞平的回答蠻詩意:“鰣魚其實是一種很有文化內涵的魚,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它著墨,吃鰣魚也成了一種文化。鰣魚的鮮美,很難有人能夠拒絕,野生鰣魚幾乎沒有了,我們就想到了人工養殖鰣魚。”
汪亞平開始是從美國購買鰣魚受精卵,也是考慮到美國鰣魚生長的環境和中國長江流域類似。在美國,南部和西部河流都有鰣魚分布,他都嘗試過,最后發現美國西部的美洲鰣魚更加適合在千島湖的淡水里生長。
“當時國內甚至國外都沒有人涉足鰣魚養殖這個范疇,所以鰣魚的習性生活習慣都沒有現成的資料,怎么養,要什么樣的水質,什么樣的水溫,全靠一點點摸索。比如美洲鰣魚和長江鰣魚都是洄游性。但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發現鰣魚洄游,整個生命周期都在淡水里度過也可以繁殖。突破了這個難點后,經過反復試驗,我們終于成功在千島湖湖水網箱里把鰣魚養活了。”汪亞平說。
和袁寧岳的養殖方法不同,汪亞平當年用的是直接網箱養殖。這里很大程度,也和千島湖水質好有關。在養殖過程中,汪亞平采用的技術是自然湖水養殖,冬天也不需要對水供暖,鰣魚可以安全過冬。
袁寧岳說,他養殖出來的鰣魚魚鱗比越南緬甸的細很多,但清蒸后的口感更嫩,魚肉有種入口就化的鮮美。
想家里燒 近江農貿市場能買到
有了人工養殖技術,為什么鰣魚還是很難進入普通食客的自家廚房?
汪亞平說,他的鰣魚產量達到了一年20萬條,但主要直接供應酒店賓館。
袁寧岳首批面市的鰣魚,現在供應奉化本地的酒店賓館已經供不應求,短短幾天1000多尾鰣魚已經被訂了出去。條重在1斤左右的鰣魚,價格在100-150元之間。袁寧岳說鰣魚越大越好吃,他估計養到2斤大小也是沒問題的。
隨著鰣魚市場的走俏,現在逐漸有越來越多人像汪亞平、袁寧岳這樣投入到鰣魚養殖行業里來。我從奉化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科打聽到,寧海也有一家鰣魚養殖場。
想親自下廚做鰣魚怎么辦?
近日,我打聽到兩個具體的地方可以買到:一個是杭州近江農貿市場的兄弟水產,價格在100元每斤上下;一個是寧波路林水產批發市場。
不過,鰣魚美味,當然越新鮮越好。
鰣魚離水即死,出水就需要冰鮮保存。《大明會典》里記載,應天府有14艘用于運送冰鮮鰣魚的專用船,由運河入京,沿途皆建有冰窖,“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講的就是鰣魚的保鮮運輸。
出水的養殖鰣魚,也是用冰鮮方式保存。有些高端酒店,為了客戶想吃活魚的要求,也會用專門的運輸車,控制好水溫氧氣一路把嬌貴的鰣魚運輸到酒店后廚。袁寧岳甚至考慮在魚塘邊開設一個農家餐館,剛撈起來的鰣魚就進行烹飪,保持最佳新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