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實施脫貧攻堅行動中,盤縣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之一,統籌部署,重金投入,大力扶持,深度實施。
把茶葉作為支柱產業之一
茶葉是盤縣多種經營的骨干項目之一,也是山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茶葉生產在使茶農富起來、財源廣起來、山場綠起來、生態美起來的綜合效益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盤縣于2010年出臺《關于加快盤縣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和《盤縣茶產業發展長效激勵機制實施意見》,2014年,六盤水市下發《關于農業特色產業發展“3155工程”的實施意見》,隨后,盤縣相應出臺《2014年盤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3155工程”實施方案》系列文件,對茶產業作出相應支持和優惠政策,對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現茶產業已成為盤縣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之一。
在這些文件中不僅明確了發展的目標、品牌的打造、管護,還加大了對產業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間,盤縣共建成無性系良種茶園13.24萬畝,可采摘面積3.58萬畝。2015年完成無性系良種茶園3.5萬畝,無公害認證面積達2萬畝。茶園分布于全縣15個鄉鎮42個村,主要以民主鎮和保基鄉為主,擁有民主生態茶葉產業示范園區--省級茶葉園區1個,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31個,管理水平已得到極大提升。
打造茶葉種植加工示范基地
盤縣以民主鎮為茶葉種植示范基地,大面積、大規模種植培育,成效顯著。該鎮原有的農業綜合開發種植保留的2000余畝,通過2008、2009年散戶實施和2010年以后土地流轉、合作社種植2萬余畝,目前可采面積達5000余畝;有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茶葉企業3家;大型加工廠4家。2009年以來,綠證培訓及茶葉園藝工已發展到500余人,職業農民培訓達100余人。
在茶葉種植和加工中,縣政府投資289萬元在火鋪鎮專門建設茶葉精加工廠一座,年設計生產能力150噸,年產值達5000萬元。目前,與貴州貴茶有限公司合作投資800萬元建設的綠寶石和紅寶石生產線設備已全部安裝調試完畢,預計明年春季可投入使用。另茗品源公司和垛口兩座精加工廠已建設完工,投資合計600余萬元。
據悉,到“十三五”末,盤縣茶園面積將達到26萬畝,基地建設每畝獎勵1000元,加工廠房建設每平方米獎勵30元,加工廠建設按投資的30%進行獎勵。
竭力打造本地茶葉品牌
在加強種植、管護的同時,盤縣著力發展名優、名牌茶葉。自1999年盤縣劍春茶業發展有限公司組建以來,盤縣名優茶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品種有扁形茶、毛尖和紅茶等。已開發出獨具盤縣山區特色的地方名茶“碧云劍”、“碧云毛尖”、“盤州紅”等。
近年來,由于狠抓名優茶的開發和茶資源的利用,其中“碧云劍”牌系列產品,1999年起被貴州省茶葉質量檢驗中心抽檢一直為合格等次;產品“碧云劍”榮獲杭州“國際茶博會”國際名茶銀獎,第四屆“中茶杯”評比二等獎,第三屆貴州省農產品展銷會“名優特產品”;“碧云劍”商標榮獲“貴州省著名商標”及“六盤水市知名商標”等稱號。以“保基綠茶”為品牌的綠茶正在申請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保基綠茶”榮獲第十一屆“中茶杯”評比“優質茶”。
盤縣所生產的茶葉主要銷往江浙和安徽,境內現有茶葉企業10家,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26個,其中知名茶葉企業5家,分別為盤縣劍春茶業發展有限公司(龍頭企業)、民主鎮糯寨茶廠(現茗品源公司)、盤縣老廠石門茶場、盤縣民主沁心生態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盤縣民主啟昌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茶旅結合融入發展
盤縣將茶與旅游發展相結合,融入發展,全力助力脫貧攻堅。目前,境內有古銀杏、烏蒙大草原、大洞竹海三個省級旅游風景名勝區,集險、奇、秀于一體,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別是有“活化石”之稱的千年古銀杏樹群,被譽為“世界古銀杏之鄉”。盤縣民主鎮申報為省級茶葉園區,畢水興高速貫穿全鎮,下一步將作為重要旅游專線,同時還將推出一系列的茶文化和茶旅食品。
在2016—2020年全縣精準扶貧行動中,茶葉已作為盤縣脫貧攻堅行動的“三大產業”之一。盤縣旅文投公司作為實施主體,將嚴格落實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結合產業互動、產城互動,實行整體規劃、點線結合、分步實施,實現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優良化、加工清潔連續化、發展持續化;注重茶品牌提升、茶文化宣傳、茶旅游建設、茶大鎮打造,多產業循環發展。2016年將在民主生態茶葉產業園區建設高標準茶葉示范基地2000畝、保基鄉核心區種植茶葉1000畝,全縣推廣種植補造2.95萬畝。以此為基礎,逐步培育壯大,預計到2018年,全縣新增茶葉種植面積10萬畝,在全縣范圍至少打造1個以上不少于3000畝的高標準的茶葉種植基地,新建茶葉加工廠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