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湛藍的霞浦海域上,海參養殖戶又開始張羅著海參養殖前的事。這些年來,海參養殖給當地帶來了財富和希望。
2004年,霞浦開始海參養殖,繼引進北方海帶、鮑魚等品種之后,又成功打造出一個嶄新的“北參南養”基地,改變了全國乃至世界人工海參養殖的格局。2014年,全縣海參產量達2.3萬噸,產值30億元,占全國海參總產量的10%左右。
從10年前的300萬元產值到現在的30億元,一個環三都澳海域的百億海參產業可以期待。
霞浦海參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一是由于自然環境優越和“中國海帶之鄉”海帶資源豐富,餌料充足;二是養殖技術成熟,加工能力初具。201 1年霞浦海參曾因低價滯銷,當地政府加大對海參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海參加工企業從4家發展到15家,初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可滿足當地需求,還可替浙江一帶養殖戶加工即食海參、鹽漬海參;三是市場體系初成。2012年,占地20畝的東關工業園區海參交易中心建成后,霞浦成為南方最大的海參交易市場,福州、連江、羅源、蒼南等地的海參產品都在霞浦交易,初步形成了包括活海參、鹽漬海參、干品海參和即食海參的市場體系。此外,由于霞浦海參收獲和上市季節比北方海參早了一個季節段,由此掌握了全國鮮活海參的定價權。
霞浦海參產業具有產量大、生產周期集中、生產成本低的核心優勢,這為打造百億海參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年鮑魚養殖產業由北方轉向南方時,霞浦沒有把握住機會,毗鄰的連江成了“中國鮑魚之鄉”。如今,遼東灣、渤海灣的海域環境日漸受污染,北方海參養殖成本日益提高,性價比使然,不久的將來,海參產業也可能復制鮑魚現象,“北參南養”將讓霞浦成為全國海參養殖中心。
然而,霞浦海參產業目前還存在發展的短板。首先,缺乏具備整合產業鏈資源的大型海參養殖、加工、營銷企業。霞浦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從海參育苗、培苗到海參養殖、加工和終端銷售的產業體系,參苗須全部從山東購運,養殖后須由北方客商收購再轉運北方加工銷售,附加值有待提高;
其次,缺乏整合全國市場不同消費渠道的品牌發展戰略。由于霞浦海參產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無戰略成長狀態,同質化嚴重,導致價格戰頻頻,制約了霞浦海參產業的健康成長;
此外,還存在著海域監管不力問題。東吾、官井兩洋海參養殖區普遍存在無證養殖現象,相當一部分養殖戶直接在海邊加工海參,廢水直排海區,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海域污染。
打造霞浦百億海參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以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霞浦海參,要從區域性產業向全國性產業升級,就必須積極引資、引智,大力培育海參加工企業,加大產業資源整合力度,實現產業高值化。如此,百億海參產業目標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