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段時間,到峨山縣小街街道,除了谷花魚,你還能品嘗到茨菰魚和荷花魚。為提升水田產值,實現穩糧增效,小街街道在稻田、茨菰田和藕田里發展生態養魚立體農業,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我家去年養了2畝,效益不錯,今年養魚面積增加到了5畝。”在小街社區柿花園組承包水田種藕的農戶董順明告訴記者,水田養魚種養兩不誤,增產增收明顯。
近年來,小街街道大力推廣投資小、見效快、效益高的稻田、茨菰田和藕田生態養魚立體農業,實現一田多用。組織農科站在加強水稻、茨菰種植技術的基礎上,認真做好養魚技術指導服務工作,杜絕農戶在魚苗生長周期內投喂飼料、使用農藥和化肥,確保養出的魚環保、生態、安全。
“小街街道稻田養魚歷史悠久,群眾參與積極性高,養出來的魚生態品優,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今年在舍郎村委會維莫黑一帶就實施了100畝示范養殖基地。”小街街道農科站站長普建文介紹,水田生態養魚立體農業是將養殖與種植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水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資源,使水田的生態系統從結構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種植作物和魚共生互利,切實提高水田生產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據了解,小街街道今年在小街、舍郎、樂德舊等有條件的村組推廣水田生態養魚面積199畝,投放魚苗1150公斤。其中茨菰田、藕田魚凼養魚面積15.5畝,補助魚苗232.5公斤,稻田溝溜式養魚面積183.5畝,補助魚苗917.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