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新工藝對整個海參產業來說,是顛覆性的。”8月18日,由大連海洋大學和財神島集團建立的蒸制海參聯合研發基地在大連金普新區杏樹屯街道正式落成,大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趙前程表示,蒸制技術將改變延續600年的傳統海參加工工藝,大連200億元的海參產業正吹響轉型升級的“集結號”。
海參是大連一個傳統優勢產業,從生產、加工、銷售一直到衍生品,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財神島集團執行總裁郝峻澤告訴記者,目前的海參加工工藝最早可追溯到600年前,主要是鹽漬儲存,食用時通過反復水煮進行脫鹽,這樣的工藝會造成海參營養的大量流失,而且端上餐桌前需再次“發泡”,不方便。近幾年,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海參產業也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
大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趙前程介紹,目前的海參加工工藝會導致水溶性和功能物質的大量流失。此次,由高校與企業共同研發的蒸制工藝,是通過75℃低溫控酶技術,將鮮活海參直接熟化成產品,避免了營養流失。這一工藝已申請國家專利,經過國際專業機構檢測,蒸制海參中的核心營養比傳統海參高數倍。
位于金普新區杏樹屯街道的海參蒸制研發基地擁有1600平方米的研究中心和檢測中心、1.6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車間,是大連第一個蒸制海參研發生產基地,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0億元。郝峻澤告訴記者,蒸制工藝將引發產業連鎖反應,最直接的是冷庫。由于新工藝要求-30℃的超低溫冷庫,目前的-18℃冷庫都要升級,使海參保鮮時間更長,原料營養更加穩定,老百姓食用也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