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羅源縣城驅車沿盤山水泥路走了個把小時,才到中房鎮疊石村。這里是當地海拔最高的村莊,如今種植茶葉面積達2000多畝。
“我們這里山青水秀,環境和氣候都特別適合茶葉生長。”疊石村村主任張艷說,作為福建春倫集團羅源茶葉基地對口扶貧點,該村目前已改造1200多畝生態茶園,成了遠近有名的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區,這張名片在當地已頗為響亮。
村因茶興 大范圍種茶卻遭遇“滑鐵盧”
時間回到20年前。彼時張艷才18歲,斷然不會如此精心地推介當地茶葉。“那些年茶葉市場行情還可以,有的村民開始開荒墾地種茶。”張艷回憶,當時村中一些人家的新房,就是靠種茶賺來的錢蓋起來的。
可張艷的心思不在這里,他追隨當地泥水師傅天天混在工地,幾年后成了一名泥水工,在羅源縣各地奔波蓋房。“看著自己蓋好的新房讓人住,很有成就感。”后來他又迷上烹飪,苦心研學了幾年小有心得,如今村中紅白喜事都少不了他去掌勺。
日子過得忙碌倒也舒坦,可張艷內心越來越覺得不踏實。“這些活計都談不上啥事業。”張艷說。
就在張艷外出打工的幾年間,疊石村大小山頭都成了茶園。
村民“散戶”種茶模式,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種植面積盲目擴大,管理技術卻沒有跟上,病蟲害泛濫時又帶來農殘亂象。
“茶葉品質不好,價格年年下跌,甚至賣不出去。”在張艷的記憶里,這樣的狀況持續多年,曾讓茶農叫苦不迭,不少村民陸續甚至放棄種茶外出打工謀生。
危中求變 精準扶貧走出農業產業化路子
疊石村的茶產業面臨生存危機。
2012年,福建春倫集團總裁傅天甫到疊石村考察時,也對眼前所見頗為吃驚。“那么多山地都荒了,實在可惜。”傅天甫13日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說,那么好的山地適合種茶,但要走農業產業化路子才能增值幫助農民增收。
這一年,羅源縣中房村、疊石村被春倫集團選為茶葉基地扶貧點展開對口幫扶。
疊石村的種茶模式,迎來顛覆式變革。張艷說,茶葉基地采用“公司 基地 農戶標準”的形式,派專家進村指導組建茶葉合作社,對茶農進行培訓,讓茶農掌握科學種茶技術,還對茶園進行生態化改造。此外,茶葉基地還輸出肥料、藥品,讓茶農按規范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茶青品質。
“更實惠的是,對于簽約農戶的茶青,茶葉基地按等級全部收購,每個等級的收購價還比收購時價高出0.3元至0.5元。”張艷說,4年間當地茶農都嘗到了甜頭,種茶熱情也被帶動了起來,有的茶農種了三十多畝,少則有五六畝。
村民返鄉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
茶產業生產模式變了,茶農利益有了保障,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返鄉干起“老本行”。
中房鎮黨委統戰委員蘭燦其說,跟以往相比,現在疊石村每畝茶園可增收2000至3000元。茶葉基地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地已有2000多戶村民重新回到茶葉種植行業,帶動周邊13000畝茶園生態建設。
位于羅源縣中房村的春倫集團茶葉基地羅源生春源茶葉公司內,制茶車間3條傳統茶生產線和1條速溶茶生產線已投產,每天可接收處理茶青65噸。這里,可為當地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蘭燦其說,通過對口幫扶帶動茶農種茶、進廠制茶,幫助他們致富增收,茶葉基地在精準扶貧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嘗試。
“在疊石村種茶,可以一直做下去。”張艷說,過去多年不管怎么打拼,他心里一直“漂”著。回鄉種茶4年讓他看到了盼頭。
到這個月,這名38歲茶農當選村主任剛滿一年。昨天下午他向新華網記者透露,受茶產業發展模式啟發,他跟當地一些村民正在組建茭白和百香果種植合作社。“帶著村民一起干才帶勁。”張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