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市面上的茶膏并非全是茶之精華

   日期:2016-08-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00    評論:0    

茶生萬物。除了原葉,根據工藝的不同,茶還可以變幻出各種形態。茶膏就是因茶而誕生的一種形態。近日,筆者走訪市場發現,偶有茶葉店有售茶膏產品,這些茶膏多為普洱茶膏,外形多被切割成小方塊狀,質地或硬或如膠狀,遇水則化,每斤售價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茶膏是茶有益物質高度濃縮的精華,目的在于更好的保存和提煉茶的香氣、色澤、口感。但如果茶膏的香氣、口感反不如茶葉本身,那么茶膏的品飲價值就不復存在,消費者也無需購買茶膏。”茶商劉先生如是表示。

  據了解,通過精致工藝,如低溫恒溫、仿真自然條件,以優質水源為媒介提取的茶膏提取率高達10%左右,這也意味著工藝到位的茶膏在純度和質量比茶葉鮮葉更有保證。但提煉工藝缺失的茶膏其品質卻良莠不齊。因此,消費者在購買茶膏時一定要細心甄別。

  據稱,消費者在購買茶膏時首先要看茶膏的外型。如果茶膏表面呈現灰色,多為變質的表現。其次,看湯色。茶膏沖泡后湯色通透,呈寶石紅,證明茶膏內含雜質極少,品質也較好;反之,湯色混濁,發暗,并帶有大量沉淀物和懸浮物,其品質不佳,不適合飲用。再者,好的茶膏因內涵物質多,醇厚度較強,且滑感甚佳,回甘持久,并帶有輕微的沉香。

  此外,消費者不要輕信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所謂高年份“老茶膏”,因此保存了大幾十年的“老茶膏”即使存在,其內含的營養物質也喪失殆盡,基本沒有任何品飲價值。

  茶膏,最早出現在唐代,并以民貢的方式出現。茶膏最早是指茶葉膏化。陸羽就曾在《茶經》中對這種制茶工藝歸納為十四個字,即“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里的“蒸、搗、拍”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但是,這種“膏化”現象并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僅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膏”。

  與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珍品。他們采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為獨立的產品。

  到了明清時期,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借鑒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采取了一套近似低溫提取、低溫干燥的工藝,使其生產出的“普洱茶膏”躍上了新的臺階,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