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是八月一,無數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的身姿還歷歷在目。如今雖已是和平年代,但是各行各業也都有著無數“最可愛的人”。氯化鉀市場里,誰是最可愛的人?
中國鉀肥生產始于1958年,當年作為中國鉀肥工業的搖籃,察爾汗鉀肥廠(鹽湖鉀肥的前身)首先生產了953噸氯化鉀,填補了中國鉀肥的空白。據數據顯示,在近60年后的2015年,我國氯化鉀實物產量已達到800萬噸左右,鉀肥自給率達到50%略高,而在這里鹽湖鉀肥獨自便貢獻了540-550萬噸的產量。
所以,說鹽湖鉀肥就是保障國家農業用鉀安全事業里最可愛的人,沒有人能夠反駁!沒有鹽湖鉀肥,所謂的“世界洼地”的進口價格也只會是海市蜃樓。當然,羅鉀、藏格等所有致力于這項偉大事業的國產鉀生產商也都是最可愛的人。
談到此筆者“冒天下之大不韙”地提出:暫時還是不應該完全放松氯化鉀出口。我們的自給率僅50%,我們的可溶性鉀資源少得可憐而固體鉀開發技術還沒有到完全成熟之時,我們的海外鉀肥生產基地尚未穩定性回饋……
2007年到現在,這許多年來大部分倡議肥料出口松綁的人,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還是不說了罷,說了傷感情,雖然其實那也是人之常情。筆者也不是說我們要堅決不出口氯化鉀,若固體鉀開發利用或是海外基地都能成為我國鉀肥可靠穩定的來源,那么我們當然可以放開出口。但明顯這不是能短時間內、輕松地可以實現的,所以現在與其談出口,還不如搞改革。
若只從大方向上來說,其實很簡單,只有兩點--眼下和未來,即一方面想方設法保證國內現有生產能力的基本穩定,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國內鉀資源開發利用與境外基地建設。若要細化下去,那又是大學問了,這里筆者暫且只談眼下的幾個問題:
1、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化肥行業各種優惠政策的逐漸取消,行業內的競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尤其是最近兩年大環境不佳的局面下,氯化鉀價格的低迷已經損傷了很多國產鉀廠家的生產積極性。盡管適當的“休息”也可視作對資源的保護,但是這樣畢竟也耽誤了我們發展的速度,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時候是不是更應該注重科技轉化生產力和產能及資源結構的調整呢?任何事業里,都不應該有純粹的“休息”!不得不說,我們缺乏上層的引導和主體自身的醒覺。
2、氯化鉀進口大合同的聯合談判機制已經很多年了,這許多年來我們也差不多一直是世界鉀肥價格的洼地,但其實這種機制在這樣的勝利中所占的功勞到底有幾分,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算盤。筆者不是說一定要完全改變這種模式,但起碼我們應該更清楚地看到,甚至更多的人參與到,其實這樣更有利于用鉀安全與合理訂價。在信息化的年代,靠隱藏或拖延是不可能有效引導市場的。所謂信息化,在市場經濟里不單單是各種信息戰,其實更高級的運用應該是高度信息透明化導致的市場主體在產品品質與服務等方面的高級競爭。
總而言之,鉀肥雖小,但也是關系到江山社稷的重要事業之一。以鹽湖鉀肥為首的可愛的國產鉀人,當奮發圖強,像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戰士一樣鎮守住我們的農業用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