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早稻插秧陸續完成,使用化肥的種類、數量以及間隔時間等,成了各地種糧大戶們最關心的問題。近日,在諸暨里浦鎮鎮政府大樓一樓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機前,種糧大戶孫碧新用手輕輕一點觸摸屏,便定位到了一塊承包田的衛星圖。輸入農作物品種后,一張施肥配方建議卡便吐了出來,土壤當前氮、磷、鉀等主要養分含量,需要補充多少,“一次性施肥”以及“底肥”+“追肥”兩種施肥模式的配方及施用量都一目了然。“現在種田真是省心多了,也科學多了!”孫碧新說。
過度施肥造成“營養過剩”
孫碧新種了9年地,但一直以來,他都不了解腳下的這片地肥力如何、需要補充些什么。“施肥都是看莊稼長勢,長得不夠高就追點肥。要是正好碰上下雨,就再施一遍。”他覺得寧可多用點肥,也不能把地虧了,影響產量。
“土壤能夠吸收的養分是有限的。”諸暨市農業局土肥站站長張耿苗告訴記者,化肥中的氮、磷、鉀、鈣、鎂等元素進入了土壤,有些被吸收了。而過量的部分卻在雨水和灌溉水沖刷下,流入了河流、湖泊,有一些還會滲漏到地下,造成水體污染。
長期以來,由于過度使用氮肥,諸暨地區土壤含氮量很高,農田附近水體處于富營養化狀態,尤其是像東白湖水庫、陳蔡水庫等水域,無機氮超過0.3ml/L。“以前每年插秧施肥的時候,陳蔡江水質就會變差一些。”孫碧新說。
此外,過量氮肥里的氨還會大量揮發,形成氮氧化合物進入空氣,與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相結合,形成酸雨。酸雨落到地面,又造成土壤酸性化,“酸堿度每下降1個單位值,農藥殘留重金屬的活性就會增加100倍,土壤和水體重金屬含量就會增加。”張耿苗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農田健康尋醫問診
“從某一個時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能聽到燕子的呢喃、黃鶯的啁啾,田野里變得寂靜無聲了。”上世紀60年代,蕾切爾·卡森筆下寂靜的春天引發了人們關于環境污染的思考。
化肥、農藥長期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等,加劇了土壤和水體污染,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迫在眉睫。
“中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是卻要用它養活全球22%的人口,我們不可能像西方國家一樣采用土地休閑的辦法減少農藥、化肥施用。”張耿苗告訴記者,“但是我們可以從化肥精準使用入手,達到減量和增產的目的。”
要達到精準施用化肥,首先必須了解土壤的性質和成分。自2008年被農業部列為測土配方試點縣市以來,諸暨以每100畝為單位,在全市采集了12000個樣本,檢測土壤養分。2011年,該市又委托省農科院數字農業所,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層次分析法等技術,對地表礫石度、耕層厚度、耕層質地、pH值、磷鉀含量等13項因子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土壤數據庫。
農業專家則依據土壤情況,為水稻、小麥、油菜等常見農作物種植設計了精確到行政村的施肥配方,在全市進行了推廣。
對癥下藥收到好效果
“到醫院看病,醫生先要檢查化驗做出診斷后再根據病情開藥方,對癥吃藥才可能藥到病除。測土配方施肥就是為你的耕地看病開方下藥。”張耿苗告訴記者。
為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諸暨還建立配方專用肥供應網點,形成了市、鄉鎮、村三級配方肥供應服務網絡,農戶拿著施肥建議卡就可以去供應點配“定制化肥”。
據悉,自2014年推行測土配方施肥以來,諸暨全市每畝農田施肥量從20公斤減少到14公斤以下,節約成本5元到10元。
今年,在一個行政村一份施肥配方的基礎上,里浦鎮還配備了土壤檢測儀器。每個農戶都可以拿著自己田地的土壤樣本到鎮政府進行檢測。通過數據對比和計算,拿到每畝地的施肥配方。
“之前測得的土質數據是一個時段的區間值,無法做到實時監控。通過農戶自發提供的樣本檢測,能實時更新測土數據和肥料配方。”張耿苗告訴記者,這樣便于相關部門隨時了解土壤的狀態,從而真正做到缺什么補什么,把土質調整到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