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利用的廢棄物不處置或處置不當,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直接危害人畜禽健康。廢棄物制肥是變廢為寶的一條途徑,但當前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具體難在哪兒?如何加快廢棄資源在肥料中的應用?近日,在湖北荊州召開全國廢棄資源在肥料中的應用高端論壇上,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廢棄物帶來嚴重危害
來自農業部的最新統計,農業已經超越工業成為中國最大面積的污染產業,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據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周建斌介紹,中國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食品安全面臨的問題不容忽視:肥料過量導致水質污染問題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酸化問題嚴重;土壤污染加重,食品安全堪憂;巢湖、太湖等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農業上化肥和化學農藥的過量使用。
“單位耕地面積的化肥和農藥的投入量較高,而利用率卻很低,大量的化肥和農藥流失,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通過農田徑流加劇水體的富營養化,從而造成水體面源污染。”周建斌說。
大連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徐永平教授告訴記者,廢棄物帶來的問題非常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疾病傳播。世界上有250多種人畜共患病,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動物糞便進行傳播;二是水污染。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如N、P等,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含有的重金屬離子滲入地下水,造成污染。三是空氣污染,散發臭味,滋生蚊蠅;四是土壤污染。蟲卵等造成病蟲害,農作物減產;重金屬在農作物體內富集;抗生素破壞土壤菌群結構。
據了解,中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千克,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畝8千克),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化肥使用存在著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等問題,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過量施用化肥使中國土壤喪失生產力。土壤肥力降低,產量下降,品質變差,生態惡化,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脅。連年種植,化肥濫用使得土壤生態破壞,土傳病害猖獗。”徐永平說。
廢棄物肥推廣有四難
近幾年來,隨著農作物產量的不斷提高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越來越嚴重,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越來越低,土壤微生物菌群遭到破壞,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肥料利用率下降,農產品品質下降,農作物生理病害頻發。
全國新型肥料行業研發協作聯盟理事長邵建華認為,微量元素肥料是中國沃土工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肥料。中國土壤缺素,尢其是中微量元素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測土配方施肥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微量元素的用量越來越大,中國微肥的研究與施用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單一無機微肥已成為微肥中的主角,有機微肥的用量也在逐步增長,但由于這些微肥價格高,使大面積的使用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
面對發展廢棄物肥料面臨的困惑,江蘇省農委耕地質量保護站推廣研究員黃彬總結為“四個困惑”:
一是產品質量不過關。廢棄物肥料生產與其他肥料生產一樣,都要經過科學加工,最基本的質量要求應做到“無害、達標、有效”。而不少企業產品質量有問題,如人畜禽糞便發酵不到位,秸稈腐熟劑施后秸稈不能如期腐熟,無機廢棄物有害物質超標、或者有效養分含量不達標、或者養分利用率極差等等。
二是農化服務跟不上。好肥料實現好效果就必須科學施用。否則,直接影響產品的推廣銷售。有些企業產品質量不錯因售后農化服務跟不上,農民使用方法不當,肥效不能預期發揮,用戶自然不接受。事實證明,農化服務好的肥料市場競爭力強,好推廣。廢棄物肥料也是新肥料,加之,廢棄物生產的肥料,農化服務水平要求更高。
三是監管體系不到位。一方面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管了。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人為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導致可利用的廢棄原料不準用,可快速投放市場的產品而延緩上市,具備生產條件而沒有某項指定設備就不準生產等,使很多肥料企業喪失信心,阻礙和影響廢棄物肥料的快速推廣。一方面該推的不推,不該推的推了。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推廣10多年,等比例、高含量的氮、磷、鉀復混肥仍然占主導市場,功能性、綠色化的廢棄物系列肥料占比甚微。一方面該研發的不研發,不該研發的研發了。主管部門應該研發可信度高、穩定性強、普及性好的檢測儀器和方法,確保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判廢棄物肥料產品的質量和推廣價值,而目前恰恰暴露出這方面管理的弱項。
四是政策扶持不落實。廢棄物肥料是低能耗、無害化的變廢為寶,是減量化、優質肥料化的生態環保,是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肥料,政府投資反而極少。同時,已投資的該相關項目,在投資效益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植物秸稈肥料化處理不能僅靠目前招標的“秸稈腐熟劑”。
推廣還難在“無利可圖”
農副工業廢棄資源在肥料中的應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多學科協作攻關,才能真正以最低的成本處理“三廢”,以獲得高質量的肥料,才能做到“以廢治廢、化害為利”,綜合利用農副工業“三廢”生產肥料。事實上,并非如此。
“推廣廢棄物肥料,是最經濟、最環保的利用途徑,難就難在‘利益驅動’。”黃彬直言不諱地說。他認為,具體表現主要是四個方面:
一是農副產品優質不優價。目前農產品市場普遍存在優質不優價,真正放心的農副產品很難吃到。追究原因是市場管理不規范,消費者良莠難辨,加之奸商擾亂物價,劣質低價產品市場率居高。這樣,挫傷廢棄物肥料企業的研發積極性。
二是施用單質化學肥料仍然不減產。多年來,農民一直靠氮、磷、鉀化肥種田,雖然過量使用氮素、磷素化肥后,農田中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水體污染,農產品品質下降,但是,農產品產量并未明顯減少。在當前農產品數量市場狀況下,廢棄物肥料市場自然不會上揚。
三是監管人員吃“皇糧”不想管。廢棄物種類繁多,組成成分復雜,廢棄物來源單位、廢棄物肥料生產企業和相應的隸屬管理部門若干。因此,研發、監管好廢棄物肥料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吃“皇糧”的公務管理人員來說,在可用廢棄物和廢棄物肥料標準審定、生產登記許可等方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廢棄物肥料的健康發展。
四是處理“垃圾”臟、累、賤不愿干。大化肥生產已成為國家、地方的支柱產業,生產工藝穩定,規模效益較好,政府支持有保障。而現行廢棄物肥料生產企業剛起步,生產工藝尚成熟,投資規模不大,啟動市場較難,加之又臟又累又無“名氣”,人們對該行業不感興趣。
邵建華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可用于肥料生產的農副工業廢棄資源主要是富含有機質和農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的“三廢”。這類“三廢”資源分布廣、數量大、污染重,如不考慮綜合利用,要想達到徹底治理的目的費用很高,高昂的治理費用使企業無利可圖甚至虧損。有的企業為了生存,就跟環保部門玩起貓捉老鼠的游戲,治污設施成為擺設,能偷排則偷排,如果將這些廢棄資源用于肥料生產,不但不需花錢治廢,多數還可獲利,有效提高企業治污的積極性。
多措并舉才有大發展
利用農副工業廢棄資源生產肥料,成了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那么,廢棄物肥料化如何有效推廣呢?邵建華認為,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以廢治廢、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就某一種“三廢”而言,孤立地看是廢物,消極地治理,變有害為無害不但治理費用高,而且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如采用“以廢治廢”的方法,不但可化害為利,而且可變廢為寶,不但徹底治理了“三廢”,還可為企業盈利。
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組合。就某一地區而言,可用于作肥料的有機無機廢渣種類較多,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制取最好的肥料,同時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關鍵在于根據本地的資源組成特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進行合理組合。由于廢棄資源價值低,不便長途運輸,只能就地取材。
三是因材定方,按方尋廢,以廢治廢。當某地有某種主要廢棄資源可用于肥料時,可以此廢棄資源為主,擬定生產某種肥料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此種“三廢”的方案,利用該“三廢”的輔助原料即其它“三廢”,則可就近尋找,以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這樣就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當地的主要“三廢”。
四是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多層利用,物盡其用。同為廢棄資源,為了達到最大限度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則應采用“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多層利用,物盡其用”的方法。
對于廢棄物肥料推廣對策,黃彬也總結了四個對策。
第一是跳出農業搞農業,跳出肥料搞肥料。生產廢棄物肥料涉及多學科知識,不能局限于農業,也不能局限于現有肥料本身。植物秸稈、人畜禽糞尿等本身就是肥料的農業廢棄物,儲量大,有機肥料企業生產比較熟悉。但是,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污水處理、造紙、醫藥、化工、冶煉、煤電等多種工業廢棄物或副產品儲量也很驚人,開發空間極大。所以,致力于廢棄物肥料研發工作者應該打破常規,走出去,滲透到相關行業中,與志同道合者并肩作戰,廢棄物肥料事業才能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是尊重科學,尊重專家。廢棄物肥料生產技術比普通肥料生產要求更高,主要是增加了前期的無害化、優質化處理過程,必須按照相關肥料標準生產,這就需要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遵從相關專家意見,科學前期處理,科學專用配方,科學生產工藝。
第三是科學強化監管體系和農化服務體系。廢棄物肥料生產也應該盡快建立一個科學的監管體系,形成真正科學的、民主的專家調研、評估、決策和督察機制。行政主管部門要敢于“創”,不怕“錯”,有錯必糾;切不可“寧不做,不可錯”、“錯不糾,糾無顏”。同時,行政搭好臺,企業要唱好戲。即使是優質廢棄物肥料,若不能科學使用,也不可能得到預期效果,進而直接阻礙該肥料的推廣應用。市場實踐告訴人們,只有農化服務跟上了,廢棄物肥料才能越推越好。
第四是得到政府幫扶和用戶認可。廢棄物肥料是集生態環保、農田增肥、農業增收、農產品提質的人類健康產業,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和推廣力度,層層落實責任制,提高用戶對廢棄物肥料的充分認識和施用積極性,確保科學研究、科學生產、科學使用,做到用戶得益、大地得益、當代得益、子孫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