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的蘇州太湖,氣候溫和,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當地漁民重視環保、依靠生態技術養殖大閘蟹,傳為佳話。
12月5日,風雨交加,記者走訪了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太湖村,淳樸善良的漁民熱情好客,彬彬有禮,不厭其煩地介紹養殖情況。
地處太湖東面的太湖村,850多戶人家,90%的漁民依靠水產養殖為生,家庭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漁民水上均有快艇和3只以上漁船,85%的漁民在灣畔建有別墅,購有小車。全村今年外銷大閘蟹約200噸,盡管氣候原因造成減產,但價格特別好,農民收入沒有太大的影響。
300余萬畝面積的太湖,漁民養殖大閘蟹約4萬畝,僅占太湖總面積的百分之一,加上太湖位于蘇州市區的上游,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年代,無論蘇州工業發達與否,對上游地區的太湖環境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太湖村黨總支副書記徐玉根告訴記者,太湖漁民一直注重環境保護,所有養殖采用“靠湖吃湖”的生態技術,大閘蟹的養殖,主要用料是水草、小魚、螺絲和玉米,即使水產品產生少許排泄物,水下植被或水草的吸收以及生態的自身凈化,對300萬畝廣闊的太湖水質沒有任何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地區工業十分發達,蘇州政府管治有方,加大整治污染企業的力度,生產建設與生態保護同步推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近年來,太湖漁民嚴格執行政府規劃,嚴格保護生態安全,依靠生態技術,發展特色養殖業。在養殖大閘蟹方面,采用純天然飼料養殖技術,嚴格杜絕工業飼料進場,積極接受濕地保護和漁業管理部門的監管,保護了水質,保護了生態。
在太湖養殖450畝水面的漁民李建國透露,往年太湖的大閘蟹每畝產量120斤,但價格一直較低,今年盡管減產,但價格相對較高,由過去的每斤80元提高到了每斤120元。當地漁民老宋陪同記者參觀了湖區的養殖基地,浩瀚無際的湖面,成群結隊的白天鵝,錯落有致的水上小屋,構成了太湖旖旎秀美的風光,清澈的湖水,碧波蕩漾,令人贊嘆!
據了解,太湖漁民養殖大閘蟹的傳統已有百年歷史,加上太湖的水質好、生態好、環境好,所以太湖的大閘蟹以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肥大、肉鮮聞名,加上太湖大閘蟹的產量大、質量好、價格相對低,百年老品牌總是默默地在民間暢銷。
太湖大閘蟹養殖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流通北上廣深等大中城市的大閘蟹市場,三分之一的來自于太湖,其中太湖村占養殖總額的30%,整個太湖流域大閘蟹年產量2600噸,出口外銷300多噸。太湖的大閘蟹商標有“七帆”、“萬頃”、“湖將軍”等10多個品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信賴。太湖漁民信心百倍,只要持續發展生態養殖,太湖大閘蟹定會占領國內外的更多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