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國要推進發展和使用生物肥料

   日期:2015-11-17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486    評論:0    

  11月6日,第三屆新型肥料高峰論壇西安舉辦,來自農業部、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共聚一堂,探討新型肥料發展趨勢。

  我國97%的化肥產品不符合農業需求

  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方案的提出,直指我國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化肥使用過量問題。“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生產中的綜合管理不到位導致的肥料產品與作物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福鎖指出,我國絕大多數化肥產品不符合農業需求,只有3%的產品符合要求。

  此外,絕大多數農戶施肥集中在基肥,追肥不足。張福鎖介紹,基肥的使用嚴重過剩也是現存的較大問題。英國農民用20年的時間,使基肥用量從90%降到了20%。我國需要更長的時間,或許是100年。

  導致種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在用肥過程中的綜合管理跟不上。為解決這些問題,張福鎖提出可以采取四步走戰略(節肥增效、增產增效、高產高效和綠色高產高效)。節肥增效的技術要點在于用好各種來源的養分資源,并采取分期施肥,把有限的化肥,用在作物最需要的時候。此外,還可以通過利用大氣、水和土壤中殘留的氮元素來實現節肥目標。據測算,如果利用好這些氮源,就可以在保證產量的同時,每年節約10-30%的氮投入。

  另一方面是增產增效,要點在于通過改善品種、栽培和灌溉習慣、植保、整地等方式來管好作物、管好養分,若能有效實行,可實現增產增效10-20%。

  微生物肥料成為國家戰略選擇

  “中國比任何國家都需要發展和使用生物肥料。”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李俊表示,由于長期使用化肥肥料,導致農業生產出現一系列問題,加上中國耕地復種指數高和連作生產,土壤持續生產能力、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質量、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嚴重,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具有“四兩撥千斤”的獨特功能,既能活化土壤,提升肥效,又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失的投入品。同樣,微生物肥料功能多樣,能夠充當分解者(秸稈分解、土壤有毒有害物質降解)、轉化者(磷、鉀、鈣、鎂等養分的有效形態轉化)、生產者(生物固氮、產生各種促生物質)等。

  “微生物肥料的功能特點與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相吻合,是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李俊講到,其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化肥用量方面將大有作為。

  在產業政策和產業定位上,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將微生物肥料列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國家發改委也把微生物肥料列為現代農業優先發展的技術之一。據統計,國內微生物肥料生產企業已超過1000家,年產量1000萬噸,產值200億元。截止2015年10月,在農業部登記的微生物產品達2675個,累計應用面積超過2億畝。中國生產的微生物肥料更是打進國際市場,30個產品年出口量近20萬噸。

  “微生物肥料已成為新型肥料中最大、應用面積最廣的品種。”李俊指出,目前新型肥料總產能在1600-1700萬噸,微生物肥料則占56.4%,幾乎在所有作物上都有應用,在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用量、保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研制開發前景廣闊。

  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的微生物肥料使用的菌種達150多種,菌劑產品種類多。“有機物料腐熟菌劑、土壤修復菌劑(重茬、農藥解毒、除草劑降解等)等功能菌劑、根瘤菌劑和溶磷菌劑、新型的復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機肥等6大類產品是登記的熱門產品。”李俊在會上講到。

  根據微生物肥料生產的標準(NY/T1847-210),李俊總結了微生物肥料的6項功效:一是提供或活化養分的功能,二是產生促進作物生長活性物質的能力,三是促進有機物料腐熟功能,四是改善農產品品種功能,五是增強作物抗逆性,六是改良和修復土壤功能。

  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在研制開發微生物與有機營養物質、微生物與無機營養物質和復合而成的新產品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然而,微生物肥料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其技術創新亟待提高。在李俊看來,新的功能菌種、科學合理的工藝、產品質量的提高、生產成本的降低、應用效果的穩定等,仍是我國微生物肥料產業面臨的課題。“新功能菌種、新產品的研發是行業穩定發展的推動力量,規模化、標準化是產業壯大的基礎。”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