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一壺清茶,享一段余閑。茶,總是有一種奇特的功能,不論你平時如何繁忙,一壺清茶就可以打消所有的煩躁,只留下清心淡然的片刻。浙江龍泉,中國茶文化之鄉,這里好山好水孕育出好茶。依托茶產業的發展,不僅促使茶農富足,還打造出特色的茶文化和茶旅游,令人流連忘返。
好山好水孕育好茶
龍泉市地處浙西南浙閩邊界,是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獨特的山水田園,融于浙江綠谷、秀山麗水中,被譽為“中國生態第一市”。
龍泉位于甌江、烏溪江、閩江三江之源,境內的洞宮山脈和仙霞嶺山脈二大山脈同屬武夷山系,氣候、土質、生態等方面都與福建頗為相似。
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Ⅰ、Ⅱ類標準,森林覆蓋率84.2%,生態優勢明顯,境內野生茶種質資源豐富,被譽為“華東古老植物的搖籃”。
全市坡度25°以下的低山緩坡約120萬畝,腐殖深厚,富含石礫,土壤PH值在5-5.5之間,非常適宜茶葉生長。
好山好水自然會孕育出好茶。
龍泉產茶歷史源遠流長,史載龍泉在三國時即已產茶。
清乾隆年間,龍泉詩人林扌為 (hui)曾作詩:“龍泉邑大二百里,邑里山山有茶樹”,“家家派茶務,輸茶日日到茶廠”。
民國31-34年,中國茶葉公司浙江分公司遷龍泉,在離城4里的黃罐村設立茶廠,收購青葉制作珠茶和少量的水仙品種烏龍茶。
2014年,在龍泉小梅鎮八寶山上發現約1400年前的野生灌木小葉種“茶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南方單株冠幅面積最大的野生古茶樹。
從歷史考證,龍泉茶文化歷史悠久,而龍泉好茶則是依托了當地好山好水。
好茶當有青瓷配
作為世界的青瓷之都,龍泉生產青瓷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為全國五大名窯之一。
龍泉悠久的茶文化是依托于地域特質基礎上的特色區域文化,以瓷為載體,以水為媒介,以茶瓷水的結合生動地詮釋了龍泉自然山水靈秀的生機。
2004年,龍泉市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持,成功引進了金觀音等國家級茶樹新品種,率先在浙江省內開發出獨具“香、活、甘、韻”特色的龍泉金觀音烏龍茶和紅茶。
此后,龍泉更是在瓷水茶方面下足功夫。
2007年,龍泉市提出了“以瓷帶茶、以茶促瓷、茶瓷互動”的發展戰略,將龍泉金觀音與青瓷茶具的發展有機結合,相繼推出了具有濃郁龍泉特色的青瓷茶具。
2009年,龍泉制訂和實施了品牌管理辦法與省地方標準《金觀音茶葉生產技術規程》,推動龍泉茶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1年,龍泉茶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通過組織品茶會、茶攝影、茶詩會、茶藝茶道表演等系列茶事和茶文化活動, 充分挖掘了以“甌江源頭水,江浙頂峰茶,千年龍泉瓷”為主題特色區域文化,使深厚的茶文化、青瓷文化、山水文化相得益彰。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龍泉市為“中國茶文化之鄉”,授予龍泉金觀音“中華文化名茶”稱號。
茶產業異軍突起
在政府、社會組織、茶葉企業、茶農的聯手互動下,依托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龍泉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結合龍泉茶產業發展實際,形成了“綠茶+烏龍茶+紅茶”的多茶類生產模式。
多年來,龍泉良好的生態優勢,有力地帶動了茶產業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茶園綜合效益大幅提高,特別是“龍泉金觀音”特色茶產業在浙江省內異軍突起,使龍泉成為浙江省唯一的特色茶優勢產區,成為龍泉農村和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茶產業已然成為龍泉山區農民致富的新途徑,被喻為“龍泉的第三寶”。
目前,龍泉市茶園總面積達6.1萬畝,年總產量2030噸,年產值達2.82億元,其中:金觀音、金牡丹等特色茶園面積4萬畝,特色茶產量1200噸,產值2億多元,先后培育了龍泉市級以上茶葉農業龍頭企業14家,其中麗水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家,茶葉專業合作社35家。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龍泉市將借力第十五屆國際無我茶會的品牌效應,遵循“一帶一路”發展理念,加大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全市茶文化和茶旅游資源,樹立以茶文化為核心,茶產業和茶旅游為重點的綜合茶產業發展平臺,打造茶文化旅游帶和美麗業態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