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半,記者趕至位于蔣喬街道嶂山社區的檢測點時,檢測員楊小紅和盧海琴已經從蔬菜種植大戶那里采來了新鮮蔬菜。有包菜、韭菜、菠菜、茼蒿、青菜和莧菜共六樣,分別采自轄區“天源種植”和嚴龍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樣本做好產地標注后,兩個人就開始在試驗臺上操作。
“第一步是稱重,每樣取2g放進試驗杯中,然后加入10ml調制好的緩沖液,在振蕩器上萃取兩分鐘。”兩個人一邊做一邊向記者做著介紹。“然后用濾紙過濾,取3ml濾液加入比色皿中,再加100ul(微升)酶、100ul顯色劑,靜置10分鐘。最后放置在一個連接著微型打印機與電腦的檢測裝置上進行檢測。檢測數據為酶的抑制率,若數值大于或等于50%就屬于農藥殘留超標,必須向有關部門報告,并進行執法,確保本批蔬菜不能流向市場。”
“從今年8月份開始,每周檢測兩次,至今還沒有檢測到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楊小紅正在做著介紹,盧海琴卻跳了起來。原來本次檢測韭菜數值超過了50%的警戒線。按照規定,出現這種情況,必須再做兩次,若三次中有兩次仍然超標,就要啟動執法程序。
還好,虛驚一場。最后兩次的檢測數值都在40%左右。檢測最終數值都必須通過電腦上傳到市農委。
蔬菜農藥殘留檢測,不僅具有守好蔬菜上市第一關的作用,而且若對數據進行梳理分類,對市民買菜也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楊小紅說:“比如,大家一直認為包菜、白菜打藥比較多,農藥殘留一定會較高,而事實并非如此,從檢測結果來看,倒是一直看好的韭菜,數值一直在30%以上的高位徘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楊小紅向農民咨詢后才知道,原來農戶種植韭菜時一般都在土壤中用藥,雖然后期不再噴灑農藥,但土壤中的農藥殘留一樣會保持在蔬菜體內。
記者從市農委獲悉,蔬菜農藥殘留檢測點推廣工作剛剛啟動,檢測設備由農委提供,檢測人員則由經過培訓的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無論是設備還是檢測員的業務能力都需要進一步磨合,以提高檢測數據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