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整體農民的知識水平不斷的提高,很多農民對于科學施肥也越來越重視,合理施肥能改善土壤營養狀況使作物大大高產。N、P、K被譽為土壤三要素,主要靠施肥來滿足作物生長需求;而中量元素則是土壤危機中的重要一環。生產上大量元素得到滿足后,增產潛力與品質的改善與微量元素關系重大。事實證明,微量元素與生物代謝過程緊密相關:植物的呼吸過程需要Mg、Fe、Cu、Zn;光合作用則需要Mn、Zn、Cu參與其中。
植物從土壤中攝取的無機元素中有13種對其生長發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植物所需要的無機元素主要來自土壤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的分解。腐殖質是無機元素的儲備源,通過礦化作用緩慢釋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須含有植物所必須的各種元素及這些元素的適當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長發育良好,因此,通過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營養狀況是提高植物產量的重要措施。
土壤的養分的化學性質與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植物生長。這也就間接解釋了為何肥料效應會有一定的地域差異。大多數氣候條件下,在作物生長期間表層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都會或多或少下降,其原因在于土壤含水量減少限制了養分向根表遷移,所以土壤結構也是決定植物根系吸收礦質養分數量的重要因素。大量試驗證明:氣候干旱、土壤酸堿性、土體僵硬度都可能是影響和制約土壤養分有效性及生產力的主要障礙因素。事實上,導致土壤酸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NH4SO4,KCL)導致土壤酸化。酸化土壤對植物危害主要是活性鋁離子、錳離子的危害,間接危害在于固定磷,影響磷素有效性,活化重金屬離子,影響果實品質。換而言之,土壤pH低,意味著Ca素貧瘠,果樹的病害嚴重;而最適宜各類果樹生長的pH值為5.7-6.7。
優質土壤中土壤鹽基容量決定這養分的保持性能和養分容量指標。對于沙質土壤而言,其鹽基代換量小,可以再樹冠周圍營造代換量高的營養點位,以解決保肥與通氣的矛盾;對于粘質土壤,注意集中施肥,提高局部養分飽和度,增加有效性。Na+飽和度高的屬于堿土,H+、AL3+飽和度高的屬于酸性土壤,只有Ca2+、Mg2+飽和度高的才屬于優質土壤。Ca2+飽和度高,對于增強果樹抗病性、果核形成和果仁油脂形成均有極大作用。優質果園的土壤鈣飽和度不低于80%,最低也需要在65%以上。化肥的持續使用會降低鈣的飽和度,在果園管理期間應注意含鈣物質的合理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