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鶴城廣袤的田野里,機械轟鳴聲震耳欲聾,一場場馬鈴薯的收獲戰役相繼打響。數著剛剛賣出馬鈴薯的大把鈔票,盤算著今年的收入,依安縣上游鄉興旺村馬鈴薯種植戶趙忠杰滿臉盡是豐收的喜悅。“我今年種了120畝地馬鈴薯,畝產在2000公斤左右,每公斤0.7元,刨除租地的費用,今年純收入達到10余萬元不成問題!”趙忠杰告訴記者,現在大多數馬鈴薯已經賣出,剩下的也不愁,南方一些城市的客商還有當地企業都在收購,要是有小部分沒賣出去,還可以存到窖里,等春節過后再賣,價格可能更高。
播種之時盼豐收,豐收之時盼收購,收購之時盼望有個好價錢,這是每個農民從耕種那一刻開始,一直所期望的。種植馬鈴薯除了面臨自然風險外,當遇到市場行情低迷時,低價傾銷、豐收不增收的市場風險也在加大。建立倉儲,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在今年4月,時值備耕的季節里,記者曾在克山縣立濤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院內看到,在合作社12000平方米的馬鈴薯倉儲窖內,社員們把馬鈴薯篩選裝袋,為反季銷售而忙碌著。合作社理事長孫立濤表示,合作社去年儲藏了10000噸種薯,從去年12月份就陸續外銷。恒溫、保鮮的倉儲環境,降低了馬鈴薯的損失率,保證了種薯質量。通過反季銷售,合作社增加了數百萬的收入。
以往我市馬鈴薯貯藏能力僅為總產量的10%,貯藏設施不足。近年來,我市加快倉儲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合作社、大戶等經營主體建設標準貯藏設施。目前,全市馬鈴薯貯藏能力由2010年的20萬噸提高到90萬噸,增長3.5倍,占總產量的23%。其中千噸以上標準窖88個,貯藏能力40萬噸,在建大型貯藏窖19個,可增加倉儲能力20萬噸。通過提升貯藏能力,延長銷售時間,實現馬鈴薯反季節均衡銷售,身價倍增。
壯大企業擴大外銷
加快馬鈴薯消化能力
“我家人都喜歡吃薯類食品,每年回家,我都會帶一些回去。”家住寧波的趙一鳴已經在鶴城扎根5年了,只有在過年才會回家探親。他說,家人都喜歡吃粉皮、粉絲、粉條這些薯類做成的食品。鶴城是綠色之都,產自這里的馬鈴薯錯不了,加工生產出來的食品更是沒問題,每年回家都要給父母帶些回去。
薯條、全粉、精致淀粉、有機淀粉、粉皮、粉條、中藥保健型淀粉……目前市場上,可以買到的產自我市的薯類食品越來越豐富。近些年,我市通過大上馬鈴薯精深加工,先后引進天津海煌公司投資2億元建設的年加工4萬噸薯條、薯片加工項目,填補了全市馬鈴薯休閑食品空白。克山昆豐集團投資3.15億元建設10萬噸馬鈴薯速凍食品加工項目,達到省內領先水平。通過扶強扶狀龍頭企業、引進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新項目新企業、加強企研聯合等方式,壯大了加工企業群體,提升了加工能力。
目前,我市加工企業達到2300多戶,其中規模以上50戶,形成了以依安奈倫、匯利,克山沃華、訥河港進等一批薯類為代表的加工企業,主要生產薯條、全粉、精致淀粉等12個品種。2014年,加工能力180萬噸,實際加工150萬噸,分別比2010年提高50%、20%;加工轉化率為38%,比201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實現產值20億元。
為了擴大馬鈴薯外銷市場,我市實施了品牌戰略、拓寬網上營銷、加強產銷對接、開通專列等方式。地處偏遠,運輸困難等問題一直是早些年制約我市馬鈴薯銷售的重要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市開通了馬鈴薯專列。2011年9月,全省首列馬鈴薯營銷專列從克山啟程,從那時起,我市的馬鈴薯產業正式跨出省門、走向全國。通過減少馬鈴薯銷售中間環節、實現了農民與市場的無縫對接、促進農民增加收入,開拓了馬鈴薯外埠市場,有效解決馬鈴薯“種強銷弱、量大鏈短、質優價低”問題。
截至2014年,我市外銷商品薯110萬噸、種薯5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4.6億元。商品薯、種薯以及深加工產品銷往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東等地,有的產品還成功打入美國、日本、加拿大市場。
借助主糧化戰略機遇
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
今年年初,據農業部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這為我市馬鈴薯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我市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土壤肥沃,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馬鈴薯種植。多年來,我市把馬鈴薯當做重要產業,抓種薯、貯藏、加工、外銷,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使我市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上具有較大優勢。
在馬鈴薯基地建設上,我市做到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不斷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以黑龍江農科院克山分院、克山興佳薯業、訥河北嶺合作社等多家單位為依托,繁育馬鈴薯,大力擴建組培室、智能溫室、網棚等基礎設施,并通過擴大合作社生產、引進優良品種、產量逐年增長,由2010年的116萬畝、119萬噸提高到2014年的168萬噸、395萬噸,面積增長45%,產量增長一倍。
此外,我市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能力較強,加工企業集群,市場影響力大,商品薯、種薯以及深加工產品銷往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秋冬氣溫低,冬季寒冷,貯藏成本低。栽培技術水平較高,創造出大壟栽培、深松整地、分層培土、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耕作、綠色航化病蟲害防控技術等一系列高產、栽培技術,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
據了解,下一步我市將借助國家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機遇,加快提升我市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到2020年,種植面積發展到300萬噸以上,總產量660萬噸以上,貯藏能力200萬噸以上,爭取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基地、種薯科研育種基地、商品薯集散地、加工基地。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