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記者在德清縣大鯢繁馴中心看到,兩條碩大的大鯢(俗名娃娃魚)被帶到位于乾元鎮304省道旁的清溪鱉業有限公司總部甲魚村,它們將被用來招待客人,讓人稀奇的是,它們身上還有著唯一的身份標識——二維碼。
娃娃魚可以合法地吃嗎?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能不能走上普通人包括飯店、食堂的餐桌?針對這個問題,清溪鱉業、大鯢繁馴中心負責人王根連笑著解答:我們中心有人工繁殖的子代個體,屬于養殖大鯢,而不屬于野生大鯢,因此可以合法經營。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隨著國家農業部的2015年2號文件《關于加強大鯢資源保護規范經營利用管理的通知》的出臺,德清大鯢繁馴中心繁育的子代養殖大鯢,從現在起都有一個唯一的身份標識牌,以便該大鯢的可溯源。
清溪鱉業辦公室主任馬坤給記者做了大鯢標識牌的演示。原來,每一尾娃娃魚,都有與之對應的唯一的標識符。該標識符是由農業部統一委托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水野分會)負責發放,由大鯢的養殖、經營企業向分會申領。只見馬坤將一枚系在大鯢頸間的標識牌取下,然后用手機一掃標識牌上的二維碼,屏幕上就跳出這尾大鯢的所有信息:產地是浙江省德清縣筏頭鄉東沈村,附大鯢16位數產品代碼,還伴有體重、養殖時間、種苗來源、銷售目的地等信息。
雖然大鯢在德清繁育多年,但價格昂貴,盡管已從700元一斤降到300元一斤,但離大眾的消費還是有不小的距離。清溪鱉業甲魚村開始銷售清蒸與紅燒娃娃魚,但一條六七斤重娃娃魚價值2000元左右,還是讓一般客戶望而生畏。
“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將娃娃魚的平民化,讓它走進一般酒店、餐館甚至快餐店。”王根連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