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煌奇:是這樣的。
記者:我來喂喂,看它是不是會上來。就這樣一喂,它就會上來吃。您是不是當時不知道它會上來吃食?
陳煌奇:不懂,當時不懂,因為第一次養(yǎng)泥鰍。不懂說泥鰍會上來吃這樣。很滑溜的。要兩只手才抓得起來。
記者:一身水。這才是正常現(xiàn)象。
陳煌奇:當時靜悄悄的,奇怪,喂了二十幾天的飼料,它都是靜悄悄的。喂料都沒有泥鰍苗上來。
記者:當時沒覺得這有什么不對勁?
陳煌奇:對啊,第一次也不懂這泥鰍,是這樣的,它是會爬上來的,我們不曉得。
到2012年底,陳煌奇的大泥鰍從育苗到養(yǎng)殖都已經步入正軌。雖然沒有一次成功,但堅持最終換來了好結果。
陳煌奇唱歌: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捉泥鰍。
記者:這是臺灣民謠是嗎?
陳煌奇:對,這是捉泥鰍,小時候我就聽到了,小時候我就我就捉泥鰍就有這首歌了。
記者:這么大一個池塘,一次能撈多少泥鰍苗?
陳煌奇:一次估計現(xiàn)在撈起來應該有三十多萬尾泥鰍苗。
記者:三十多萬尾?那第二批是不是就撈上來了?
陳煌奇:對,第二批就像這樣了。第二批我們就得了二十八萬尾泥鰍苗。
記者:那您當時看到這種苗這么多什么感覺?
陳煌奇:就很高興了,覺得說,既然這么辛苦了,又搞了一個多月,就有個成果出來了,就有信心了。等于說這個我們只要用心的話,它一定會成功的。
2013年,陳煌奇開始銷售自己的泥鰍苗,種鰍和商品泥鰍。可這時候,新的問題來了,很多地方的人并不接受大泥鰍這個品種。
經銷商:心里比較緊張了,為什么這么大這種泥鰍?從來沒見過本地泥鰍沒有這么大。
合作伙伴:大家看到這么大的泥鰍還是會怕,是不是基因改造的?還是說吃了什么激素?大家都會這么懷疑,傳統(tǒng)的是小泥鰍,突然間看到這么大的,心里一定會有疑問。
很多人質疑大泥鰍的真假和來歷。眼看著大泥鰍不被接受。陳煌奇帶著兩個朋友開車去外地推廣。他了解到,泥鰍國內主要的消費市場在四川省、湖南廣東省。遼寧省和華東地區(qū)。他決定主攻這些城市,可是對當時已經64歲的他來說,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他就像年輕時候跑業(yè)務一樣,每到一地都給人發(fā)名片細心講解。
陳煌奇:以后如果你有需要的話,我?guī)湍愀阖洝?/div>
經銷商:可以。
陳煌奇:我們本地發(fā)的貨很少的。你那邊有需要的話。我們配合一下。好不好?
經銷商:可以呀,要是說你沒銷售的話,我也可以給你銷售。
陳煌奇:我就是想說這樣。看你這不錯。
經銷商:我們是銷得比較廣的。
一般水產市場凌晨兩三點就已經開始忙碌,陳煌奇白天趕路,夜里去水產市場推廣大泥鰍,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近一個月。
7500多公里奔波的日子,連身邊的兩個開車的朋友都有點堅持不住了。但64歲的陳煌奇依舊勁頭十足。
陳煌奇:從海口就跑遍了我們華東,一共十幾個省市,跑了一圈。所有的批發(fā)市場我們都進過了。
記者:你為什么要跑那么多市場?
陳煌奇:因為我要了解全國各個市場目前泥鰍的市場情況怎么樣,我們才知道,去認識那些攤商以后,我跟他介紹說我們有臺灣大泥鰍,他們都沒有見過這么大的泥鰍。一般還是賣那個小泥鰍多,那我們全部就給他介紹說我們有這個東西。
經過陳煌奇的努力。到2015年,已經有20多個城市的經銷商,養(yǎng)殖戶跟他達成了合作。
2015年,7月3日這一天,記者跟著陳煌奇一起去撈泥鰍,這次要捕撈1000斤種鰍,發(fā)往上海,貴陽等地。可就在打撈的過程中,記者突然發(fā)現(xiàn),很多大泥鰍都漂浮在了水面上。
記者:這個是不是死了呀?
工人:沒有死。
記者:沒死?那它怎么浮起來了呢?
工人:你看它又動了,動了,抓它它就活了。它不是死的,裝的,裝死。
大泥鰍還會裝死?這說法讓我們聽起來很新鮮。可馬上旁邊的專家就更正了工人的說法。
林森莊:不是裝死的,哪里會裝死?它是在呼吸,因為它有時候,大部分都是用腸呼吸,腸呼吸的時候,如果小腸里面有特別多的空氣沒有排出來的話,它就浮在這個水面上,那你把它放了,它又沉下去了。沒問題的。
現(xiàn)在陳煌奇商品泥鰍的價格在20多元一斤。他養(yǎng)殖場每年的泥鰍苗。種泥鰍,商品泥鰍的銷售額能達到近2000萬。他還和海口當?shù)氐牧侠淼旰献鳌9餐_發(fā)大泥鰍的菜品。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大泥鰍。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 條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