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農業廳印發《農業面源污染治理(2015—2018年)行動計劃》,提出以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合理減少農藥化肥投入量和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農用地膜循環利用為手段,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力爭到2018年底,面源污染治理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
主要目標: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
“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農業用水總量明顯下降,全省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緩解。“兩減”,即化肥、農藥用量逐年減少,主要農作物用量實現“零增長”。“三基本”,即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和廢舊地膜回收率逐年提升,基本實現有效利用。
行動計劃明確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幾項主要指標,到2018年底:
1.農田節水14.8億立方米,全省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漁業水資源得到高效利用,農業用水總量明顯下降。
2.初步建立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科學施肥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肥料利用率達38%以上。主要農作物單位化肥施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爭實現總量零增長。
3.初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科學用藥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農作物單位防治面積農藥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爭實現總量零增長。
4.全省多元化、產業化利用秸稈的收儲運體系基本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實現秸稈全量利用。
5.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得到加強,75%以上備案的規模養殖場實現配建,環京津、環渤海、環省會等重點區域率先實現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
6.在地膜使用大縣和旱作農業區,標準地膜推廣使用面積增加到40%以上,農用廢棄地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地膜“白色污染”問題基本得到治理。
7.建成覆蓋全省的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構建科學完備、運轉高效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基本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
技術路徑:既做“減法”,又做“加法”
行動計劃詳細列舉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技術路徑與具體措施。
一、農業節水方面,適當調減用水量較大的小麥種植面積,在深層地下水超采區改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為種植玉米等農作物一年一熟制,同時積極發展馬鈴薯、谷子等特色農業和食用菌、油葵等低耗水農作物。到2018年底,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740萬畝,節水灌溉率由40%提高到70%。
二、節肥方面,將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區域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全省所有縣(市、區)主要農作物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到2018年底,全省建設標準化配方肥供應網點100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達到1億畝(次)。
三、節藥方面,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重點實施小麥“一噴三防”集成技術,大力推廣玉米中后期“一噴多效”集成技術,加快蔬菜環境友好技術推廣應用,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
此外,我省將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及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要求,優化養殖布局,推行種養結合、以地定畜,提高畜禽生產性能和飼料利用效率。以環京津、環渤海、環省會區域為重點,創建畜禽養殖場、沼氣發酵-沼渣沼液農田循環利用工程20處。
重點推廣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綜合利用。到2018年底,小麥秸稈機械還田基本實現全覆蓋,玉米秸稈還田率提高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