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涌位于惠州市惠東稔平半島腹地,東臨考洲洋,東北與吉隆交界,西與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相鄰,南接平海古城,鎮區南部原為河涌地帶,地下蘊藏鐵礦,故名鐵涌。
惠州市鐵涌有萬畝連片紅樹林的海灘涂,生態環境良好,盛產蠔、蝦、蟹、蚶等20多種優質海產品。當地海水養殖的赤岸蠔,品質優良,在南粵小有名氣,“赤岸牌”蠔及蠔豉遠銷港澳地區。此外,鐵涌也是農業大鎮,盛產水稻與馬鈴薯。物產豐富,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惠州市海洋行全媒體采訪團日前來到鐵涌鎮,切身感受魚米之鄉的物阜民豐。
海水鹽度適合蠔類生長
說到吃蠔,資深食客很快會想到惠州市鐵涌的赤岸蠔。由于考洲洋的海水鹽度較高,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相對更多,吊養在這里的蠔以浮游生物為食物,因此個個體大肉肥,味道鮮甜。每年中秋時分,赤岸蠔都吸引不少珠三角游客慕名前來品嘗。
惠州市鐵涌的養蠔業已有幾百年歷史,養蠔是鐵涌的兩大支柱產業之一,以吊養方式來養殖則始于1995年。據介紹,在鐵涌吊養的蠔苗都是從外地引進來的。每年3~4月,惠州市鐵涌的蠔農們便到珠海、陽江、湛江以及廣西北海,選購優質蠔苗,用水泥將它們粘在一起,串成蠔埕,綁在插于海水中的竹架上進行吊養。
“不用放任何飼料,大概吊養5~6個月就可以吃了。中秋、國慶以后來,保證有新鮮肥美的蠔吃!”今年52歲的蠔農方容祥說,蠔的養殖季節為每年的4~10月,10月過后就進入收獲期。在他看來,養蠔幾乎不需要什么技術含量,只因鐵涌這里有養蠔的“地利”。
如今,惠州市鐵涌赤岸蠔已有惠州市名優產品、無公害產地證明、無公害養殖技術證明等多塊招牌。惠州市赤岸蠔除了可食用,赤岸蠔殼也可進行加工,入藥或作為豬鴨的飼料,可謂渾身是寶。
赤岸村八成人養蠔揾食
赤岸蠔成為惠州市鐵涌的金字招牌,得名于考洲洋畔一個世代養蠔的村莊———赤岸村。7月7日下午4時許,采訪團一行穿過一片正在收割的農田,來到惠州市赤岸村。行走在村道上,不時看見房屋或路旁豎起“蠔門盛宴”之類的字樣。
據介紹,惠州市赤岸村是方姓人士的聚居地,約200年前建村,因依山傍海,田少人多,村民歷來靠養蠔維生。目前整個村戶籍人口為3000人左右,常住人口約2800人,其中約8成人在做和蠔相關的生意。“養蠔好揾食!”方容祥用本地話說,赤岸蠔不僅銷往港澳,還遠銷上海、北京、沈陽等地。
村莊的靠海處,便是考洲洋的蠔場。這里的蠔殼堆積如山,層層疊疊地鋪滿岸邊,離岸約200米的海水處便是蠔農們安置的蠔排了。采訪團一行坐上蠔農的小漁船,近距離觀看吊養蠔。
“以前有個香港老板過來看蠔,他對這里的蠔很放心,二話不說就生吃了一個。”方容祥把一串蠔埕打撈上來,只見大蠔小蠔密密實實結在一起,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他用小鐵錘撬去一片蠔殼,肥白鮮美的蠔肉便呈現眼前。
“蠔對污染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海水重金屬超標的話,蠔根本生存不了。所以人們食用赤岸蠔大可放心。”方容祥介紹,以前考洲洋蠔排密布海面,海水難以流通,很容易受到污染,不利于蠔的養殖。后來考洲洋進行了整治,蠔排被有序地規劃安置,保持了考洲洋海域的“藍色牧場”養蠔環境。
成立合作社抱團打造品牌
惠州市赤岸村是養蠔大村,八成村民以養蠔為業,但此前并沒有一家較大的企業進駐,將養蠔散戶集中起來,對赤岸蠔進行更好的包裝和推廣。因此,赤岸蠔很難集中向市場推銷。
有鑒于此,去年4月養殖戶們與企業家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有35戶蠔農加入合作社,大家擰成一股繩打造赤岸蠔品牌。
“接下來,合作社會嘗試孕育蠔苗,這樣我們就不必從外地引進了。此外,我們還按質檢標準對鮮蠔、蠔干等產品進行包裝,通過網絡渠道推廣。”合作社有關負責人黃偉強說,合作社目前計劃建設農家樂,打造蠔文化休閑旅游品牌。
風車呼應山海 坐擁一洋一灣
■東山海風電場
建成后每年發電約1億千瓦時
近年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新型觀光旅游景點成了鐵涌鎮發展海洋生態產業的一個重大課題。為了全面探尋鐵涌潛藏的旅游資源,海洋行團一行穿過臨時建設的崎嶇施工山道,來到尚在建設中的廣控惠東東山海黃埠風電場項目現場,該項目坐落在鐵涌、黃埠和平海三地交界處蘇茅坪至觀音山一帶高300~640米的山地,為惠州最大的新能源發電站。
據工作人員介紹,總投資達4.8億元的風能發電站共建有2MW風力發電機25臺,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約1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每年可節省標煤約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約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約100噸,減少氮氧化物約100噸。目前已經建成其中的22座,計劃10月底建成投產。現場看到,發電機是一座高達80米的大風車,葉片轉動直徑達96米,高聳入云端,與山海相應,蔚為壯觀。
站在發電機臺上往兩邊看去,一面是考洲洋,另一面是雙月灣,與平海大星山觀景臺隔海相望。據工程負責人介紹,該工程還將建觀景臺,并逐步修繕上山通道。現在已有一些旅游企業前來洽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游客們將多一個欣賞濱海風光的好去處。
■溪美古村
十幾人坐古榕下不覺擁擠
惠州市鐵涌鎮東南部有一座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 溪美村。該村的《方氏族譜》記錄了建村的歷史,方姓先祖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宣宗時在朝為官,家族中曾名士輩出。直到十三世祖時穿越崇山峻嶺來到溪美定居,開基至今已繁衍18代。
近兩年來,該村因近150棵古樹名聲大噪,其中42棵古榕樹擁有200多年歷史。一行走進溪美古村村口,便看到郁郁蔥蔥的榕樹下,老人在納涼,孩子在玩耍,十幾人坐在樹下不覺擁擠。當地人驕傲地稱自己村莊是“古榕之村”。
村委會主任方云清介紹,惠州市溪美村現有1300多常住人口,溪美人腳踏著1.8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了400多年,他們認為由惠州市溪美人祖宗留下來的百年榕樹是他們的“保護神”。惠州市溪美村被稱為榕樹之村也源于這里特殊的習俗——— 給二王爺祝壽。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村民會舉辦祈福祭祀活動并搭臺唱戲,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物康阜。同時,村民們會摘下傳說有辟邪、避煞功效的榕樹枝葉放在口袋里和門前。這個習俗世代相承,延續至今。
方云清說,該村兩委班子和村民都非常重視保護這些古榕樹,將它們視為瑰寶。它不僅傳承先祖流傳的風俗,也是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張最好的名片。
古民居現惠州最早西湖壁畫
溪美的歷史還體現在它的古村落。現在惠州市溪美村民大多搬到外圍的新村,古村落的房子或儲物或丟空。采訪團一行穿梭在村落之中,溪美古村的民居、祠堂、古井、池塘等,依地形錯落有致地散落村中各處。柳暗花明,古風猶存,村道一塵不染,村民在自家門前或道路上曬滿了谷子。
行走過程中,在一座清代民居墻壁上看到一幅精美的山水畫,這是一幅惠州西湖壁畫。畫中有兩座寶塔,還有五眼橋,與惠州西湖畫極為相似。“畫面上的城門是平湖門,這個畫家是以平湖門為視角,畫出西湖全景。”方云清介紹,中間的塔是泗洲塔,塔的左側瀑布是小石壁的瀑布,右側的五眼橋和文星塔隱隱呼應,畫中蘇堤秀美,點翠洲飄逸,湖波浩渺,山巒疊影,美不勝收。
據介紹,這幅壁畫是最早的惠州西湖壁畫,也是已知最早的惠州西湖彩圖。該壁畫長1.2米、高0.4米,壁畫所在的屋主叫方立常。據方云清介紹,方立常是當地的有錢人家之一,這座房屋是清代修建的,估計這幅西湖壁畫也是當時修建房屋時請人畫上去的。現在,民居雖已大門緊鎖,卻依然可以想見當年的豪門氣象。
在溪美古村落,類似清代古建筑還有多座。這里的古民居建筑物規劃整齊,多采用堅硬的花崗巖石條作基礎墻裙,上部為青磚清水封火墻,厚重牢固的正脊垂脊均飾以精美灰塑,青墻黛瓦,雕梁畫棟。縱橫交錯的巷道把古宅連接起來。“古村落的房子現在很多都不住人了,將來可能改成民宿。縣旅游局也希望在溪美古村發展旅游觀光。”方云清說。
快運馬鈴薯三四天銷往新馬泰
惠州市鐵涌還有一大經濟支柱便是馬鈴薯。鐵涌全鎮約有耕地3萬畝,其中2.5萬畝用來種水稻和馬鈴薯。“耕地每年種完兩造水稻后,再種一造馬鈴薯,土地越種越肥,其中馬鈴薯平均畝產6000斤以上。”惠州市鐵涌鎮農辦主任林漢其介紹,每年新歷10月中旬冬種,次年清明即可收獲。因精耕細作程度高,規模大,惠州市鐵涌堪稱馬鈴薯專業鎮。
因收入還算不錯,惠州市鐵涌人普遍愿意耕種馬鈴薯。有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到鐵涌加入馬鈴薯種植大軍,因此惠州市鐵涌農田拋荒率很低。有些村民還到附近的吉隆鎮等地租地耕種。
目前,惠州市鐵涌約有4000多戶馬鈴薯種植戶,生產的馬鈴薯六七成銷往國內各省份。此外,因惠州市鐵涌東臨考洲洋,具備出口前沿基地的優勢,馬鈴薯還遠銷新馬泰等國家。“這里銷貨到新馬泰,快船三四天,慢船一個禮拜即可到達。”林漢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