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長石礦是含鉀量較高是提取鉀肥的好原料,鉀長石礦是含鉀量較高、分布最廣、儲量最大的非水溶性鉀資源,在中國鉀長石礦源達60個,其平均氧化鉀含量約為11.63%,其儲量約達79.14億噸,按平均含量折算成氧化鉀儲量約為9.20億噸,主要分布在安徽、內蒙古、黑龍江、新疆、四川、山西等23個省區。
據Allanore表述,當前正在加強集中并依賴熱帶土壤的一些國家對傳統化肥的直接效仿至少有兩方面存在爭議,其一為土壤養分保持和維護原料方面只關注磷酸鹽而忽略鉀的重要性;其二為熱帶土壤一般酸性較強,十分缺少農作物所需硅等關鍵元素,并且需要增加鈣元素以保持適宜作物生長土壤酸堿度,以鉀長石為原料可從中提取鉀和硅,可溶性鉀鹽不適宜。
Allanore認為,傳統化肥生產原料和化肥產品多根據20世紀早期集中、大規模農業種植需求而生產,且傳統化肥更多適應于溫帶氣候下的土壤,到2050年,全球預測人口總數將達50億,這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經濟可行性和保護環境已是挑戰,未來化肥生產不僅要源自全球有限含鉀資源,還需要根據當地土壤、作物的特定條件而因地制宜進行研發。
“我們實驗室用18個月時間開始以巴西和中國鉀長石進行研磨浸取及濕熱法試驗,并嘗試將其轉化為某種具有化肥特征的物質。”Allanore介紹,“這些鉀長石除含有15%WT(重量百分比單位)左右的鉀外,一般還含有二氧化硅和鋁成分。”
Allanore根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三種流紋巖和粗面巖進行浸取法試驗得出,中國鉀長石鉀成分高,鋁、鈣浸出成分極少,以濕熱法的采用使分離原料中含有的不同物質不再是必要條件,與選擇性恢復提取鉀長石中礦物質、提純氧化鉀具有優越性,且可減少廢料產生。
“這種新的化肥提煉方法使用多種鉀長石的中國礦石原料均可實施,且最終產品性能與巴西方面取得的結果基本持平。”Allanor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