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的幫助下,林女士從中午陸續接到來自三元的電話:售后服務部--銷售部--片區銷售--負責超市里該品牌的銷售,林女士每接一個電話都要詳述一下當時的遭遇,最終作為補償送給了她十盒酸奶和一句對不起。
林女士告訴記者,她喜歡喝三元出品的老北京酸奶,一是基于對三元品牌的信任,二是懷念這老北京的風味。但這一次的遭遇,讓她對這份堅持產生了懷疑,她最關心的是那異物是什么?是如何進到盒里的?
本網記者于7月8日采訪了三元市場部的相關人員,得到的回復是:
1. 我公司老北京酸奶生產線是密閉的、全自動化生產線,不可能混入任何異物。
2. 經調查了解,包括從消費者發來的產品照片,我們了解到:消費者購買的是2015年6月2日生產的老北京酸奶,本產品保質期21天,消費者飲用日期是2015年7月7日,此時產品已過期超過兩周,產品包裝已經開啟,乳制品應在保質期內食用。
3. 根據常規,過期產品的投訴企業可不受理,售后人員出于好心為消費者進行了產品補償,其一片好心望消費者理解。
三元的每個批次產品出廠前都會經過嚴格的質量檢驗,出廠后的產品在我們的實驗室中也都會有留樣,用以監控、追溯市面在售的各批次產品質量。三元的所有低溫酸奶產品都需要在2-6℃下保存,飲用時應注意保質期,開封后盡量一次飲用完畢。
專家回應:線上污染可能發生 過期不應現異物
7月9日,本網記者在2015中國乳業市場論壇上相繼采訪幾位知名乳企技術人員后了解到,密閉、全自動生產線同樣可能混入異物。密閉生產車間由大量管道進行傳輸與罐裝,其管道銜接處由食品級塑膠圈密封相連,起到密封防漏作用,但如若焦圈日久老化同樣會脫落至乳品傳輸管道內,小塊黑色膠粒混入至濃稠的酸奶制品中,肉眼很難鑒別發現。
保質期內的酸奶出現異物,可能是生產環節混入的,但過期酸奶中的黑色異物可能是霉變自己產生的嗎?對此,乳品企業技術人員告知記者,過期酸奶腐敗現象主要表現為乳品脫水分層,凝塊,脹包,變味,黑色塊狀物體不應是常規腐敗現象。對此,本網記者又聯系到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副主任鐘凱,得到確認--酸奶腐敗“很難長出東西”。
酸奶喝出“異物”并非個案 消費者應主動維權
本網記者在查閱乳品異物混入的新聞中發現,近年來,酸奶中出現異物混入的現象較為常見,且最終都沒有追溯到原因。脫冷后儲藏不當、物流或是儲存環境不當造成的異物產生等等,眾說紛紜。
由于此次林女士的異物樣本酸奶在三元公司做出賠償的過程中已經被企業收回,難以取證接受檢測確認異物性質。
對此專家建議,消費者在買回酸奶后首先要做好低溫冷藏,保障酸奶中的營養成分,同時還是要查清楚保質期后再食用。如若在酸奶中發現異常要及時聯系相應企業進行維權,也督促企業盡快對同批次產品進行自查,保障更多消費者權益。
對于此次三元老酸奶喝出黑綠色異物事件,本網記者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