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辦,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辦的“柴達木枸杞產業發展論壇”在青海西寧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和華子昂、黃建銀、索有瑞、邱雪梅等國內專家、企業家圍繞“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加快打造百億元產業體系”這一核心主題為青海柴達木枸杞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青海海西州枸杞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是僅次于寧夏的全國第二大產區,年產枸杞5.26萬噸,年產值20億元以上。近年來,青海省海西州把枸杞產業作為節水、節肥、增產、增收、改善生態環境和塑造綠色生物資源的優勢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同時,采取政策驅動、科技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社會聯動等有效措施,種植規模穩步擴大,營銷網絡逐年健全,精深加工快速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份額日漸提升,綜合效益日益顯現,成為柴達木地區農牧業經濟穩步發展、支撐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如何創新發展思路,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如何建設中國最大有機枸杞生產基地,加快打造百億元產業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可持續發展?專家們認為,以科技強杞、質量立杞、品牌興杞、文化名杞為基礎,緊緊抓住質量安全是產業生命線這一重心,全面實施發展園區化、生產標準化、產品精細化、質量有機化、市場高端化的精品戰略和品牌戰略。
尹偉倫表示,海西州柴達木地區具有發展枸杞產業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在培育和推廣新品種上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雖然傳統枸杞產業的發展仍有價值,但是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市場的需求,加大科研創新才是應時之舉。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索有瑞教授從枸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角度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要重視基礎研究,加強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開發,促進技術和產品的源頭創新,同時要培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枸杞產業化進程。
多年來,海西州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大行距、機械化操作的栽培模式,統防統治的病蟲害防治模式,滲灌、滴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模式,已建成10萬畝以上種植基地2個,3萬畝以上種植基地2個,1萬畝以上種植基地1個,節水灌溉面積已達4萬畝左右,枸杞產業產值占農牧業總產值的49%,占農牧民可支配收入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