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春茶已入尾市,趁著茶芽天暖旺發,嵊州市貴門鄉雅安村塢巖坑自然村村民商苗章,依然在自家3臺炒茶機間忙碌。今年春天風調雨順,從3月底至今的春茶季已幫他獲取近5萬元茶葉收入。商苗章告訴記者,三年前購置電熱炒茶機之前,他是采用柴燒炭烤的方式制茶的。
地處浙江省中東部的嵊州市,總面積1780平方公里,是國家龍井茶原產地域保護區和中國出口茶生產基地,1996年被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茶葉收入是當地農民的一項主要經濟收入,目前共有茶農18萬戶,茶園17.8萬畝,每年名茶產量達2萬噸以上,產值近5億元。
嵊州市茶農過去曾長期采用以煤、木柴為燃料的加工設備進行制茶。這種加工方式不僅污染環境,效率低下,而且勞動強度大,溫度、火候較難控制,茶葉質量不盡人意。據統計,每加工1公斤干茶,需耗柴15公斤,全年加工茶葉以2萬噸計,即需耗柴30萬噸,相當于51.6萬畝森林面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
“實施‘電能替代’刻不容緩!”當地政府和供電部門做出了明智的選擇。一條提高電氣化水平,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打造“無煙低耗”產茶區的路徑,逐漸清晰。
10年保供電,還茶區“青山綠水”
隨著制茶工藝的改進,2004年前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以電能為動力,能大幅降低工作強度、提升茶葉質量和產量的新型制茶設備。隨著茶機的廣泛應用,嵊州市春茶用電高峰比迎峰度夏更加“來勢兇猛”。10年來,嵊州市供電公司積極破解春茶用電“瓶頸”問題,全力確保茶農利益和農村電網安全,贏得茶農的信任和贊譽。春茶保供電因此成為該公司的特色服務品牌,先后被評為浙江省電力公司“供電服務品牌30佳”和嵊州市“行風建設十大亮點”。
說起對茶區電網的投入,該公司總經理謝成榮如數家珍:“在茶區電網建設方面,我們提前進行茶區用電需求調查摸底和監測分析,做好茶區電力線路、用電設備的檢查維護,調整春茶生產重載線路及重載變電所的負荷平衡。近5年來,公司已累計投入1.5億元對茶區實施村級變壓器增容和線路改造等電網改造工程,從根本上提升農村配網供電能力、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
在服務茶農方面,該公司主動介入,協調茶農錯峰制茶,減輕配變供電壓力;實施24小時值班搶修制度,及時修復用電故障;成立便民服務中心,組織“黨員服務隊”,充分利用短信、微信等服務平臺加強停電信息發布、用電安全宣傳及用電業務推介,指導茶農安全、科學用電,方便茶農合理安排生產。
得益于充足的電能和完善的服務,嵊州市茶區已多次實現制茶設備升級換代,大功率、高效率茶機取代老舊茶機,全自動取代半自動。目前,該市已有電茶機10萬臺以上,制茶產業已全面進入電氣化“無煙”時代。
建設“集聚區”,助推產茶“無煙低耗”模式
隨著茶機數量的猛增,嵊州市春茶供用電矛盾逐漸凸顯,電力部門面臨電力建設投入大、產出小、資金缺、效益低等實際困難。為此,嵊州市供電公司努力探求解決春茶供用電矛盾的治本之計。
據謝成榮介紹,在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茶區電網基礎上,該公司積極鼓勵扶持茶葉加工集聚區建設,探索茶區生產“無煙低耗”模式。集聚區或由當地村委所建,茶農將茶機搬至集聚區內集中生產;或由茶葉大戶創辦并入駐,邀請炒茶高手,變分散為集中,形成一個用電負荷集聚點。該模式不僅實現節能降耗,減少生產成本,改善生產環境,提高茶葉質量,還能緩解春茶用電矛盾,消除用電安全隱患。截至目前,嵊州市已建成貴門鄉玠溪村、崇仁鎮應桂巖村等名茶加工集聚區70多個。
貴門鄉玠溪村于2010年創辦名茶加工集聚區,由專人負責管理,具備茶葉生產、收購、加工和銷售一條龍功能,目前集中了玠溪村部分茶農的40多臺制茶設備。春茶期間集聚區專門聘請村里4名制茶高手,青葉加工能力日均達300公斤以上,其茶葉收購及加工能力已覆蓋鄰近村莊。由于集聚區所制茶葉質優價高,青葉收購價遠高周邊,最高達到每斤130元。成功運作5年以來,集聚區改變了玠溪村原來“家家炒茶,戶戶茶機”的生產格局,形成產業化生產模式,實現了電力、設備、茶葉、人力和技術資源的利用最大化,并帶領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