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里的茶葉是要加工成‘綠寶石’賣到歐洲的,必須嚴格按照技術標準種植。”貴州湄潭茶農王老四告訴中新網記者,“這一片片茶葉要到達歐洲可不容易,得‘過五關斬六將’,463項歐盟農殘檢測項全部合格才行。”
2015年,王老四將自家的15畝種植玉米的土地全部出租給貴州高原春雪有機茶業有限公司,并接受公司返聘,成為在自家土地上為企業打工的新形態“農民工”。
“雖然還是搗騰土地,可干的卻是技術活,科技含量不比進工廠費心少。”王老四說,“‘歐標’茶園就得按照‘歐標’種茶,必須嚴格按照企業派來的技術員教導的技術規范種植,違反一點點規定都得被淘汰,很是嚴苛。”
雖然管理“不講人情”,收入卻是讓王老四很滿意:以前苦干巧干,種玉米一年到頭也只是解決溫飽,不能夠發家致富,現在成為“歐標”茶農,每畝土地收入增加不少于兩倍不說,還能學到先進的種茶技術。
“公司作為貴茶公司加盟合作企業后,從茶園管理到工廠設備,軟件硬件全部進行了升級改造。”貴州高原春雪有機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蘭東介紹說,“要做大企業的合伙人可不是件容易事,一切都正規化了,標準也更加嚴格了。”
李蘭東告訴記者,“自從做了‘歐標’茶園的代理人,不是更清閑,而是更忙碌。市場認可的標準就是企業生產的標準,產品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得按照國際標準來進行生產。”目前,李蘭東邀請了近300戶茶農一起做“歐標”茶園,在2000余畝茶園種植符合歐盟標準的茶樹。
“企業的產品已經成批量進入國際市場,擴大產能勢在必行,而培育大批‘歐標’茶農與‘歐標’茶園加工企業顯得尤為重要。”貴州貴茶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清爽告訴中新網記者。
“最嚴的標準,只為生產出最好的茶。”貴州省農委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認為,“今天的貴州,已不甘于做中國最大、最優秀的茶原料基地,成為在規模、品質、品牌上引領全國的茶葉強省,是貴州茶產業的目標和方向。
”
“茶企應該完善茶葉種植加工流程,保障每一環節的安全性,堅決杜絕農藥殘余問題的發生。”貴州省政府副省長劉遠坤在“中國茶葉市場發展高峰論壇”上發言表示,“讓消費者都能喝上放心、健康、自然的好茶,在保障茶葉安全的同時,打造專業的茶葉產流通平臺,將更多優質黔茶推出山才是貴州茶產業關鍵。”
近年來,貴州省著力打造“茶名片”,茶產業已成為該省重要產業之一。作為中國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無污染、全境高原的茶區,高山云霧的獨特環境造就了黔茶無以倫比的優勢——低農殘,高安全。
在大力發展茶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政策引領下,截止2014年底,貴州省茶園面積已達662萬畝,,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擁有2518家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全年茶葉產量達到18.1萬噸,茶葉總產值165億元,綜合產值271億元人民幣。
“產業的壯大,基礎是企業的壯大和企業群的形成。”胡繼承認為,“要以貴州綠茶這塊品牌作為賣點,以營銷大貴州的理念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