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現代,碣灘茶連續16屆被評為湖南省名茶,1989年榮獲農業部金獎,并被譽為“中日友好茶”;1991年獲國際文化節“中國文化名茶”稱號,并授予金獎,被載入《中國名茶錄》。
因為名貴,碣灘茶一直少出沅陵,每年采茶季,在當地便已銷售一空。2011年,湖南省政府提出打造千億茶產業的口號,碣灘茶順勢而為,擴大種植面積,大膽創新銷售模式,聯手大茶網,走O2O銷售模式,讓“貢茶”變“公茶”,讓碣灘茶香走出沅陵。
茶魅力
碣灘 千年貢茶
“特殊的水土加上氣候,便成就了特定的茶香,在湖南,因區域不同,產生了多種特色好茶,如沅陵碣灘茶、君山銀針、古丈毛尖、汝城白毛茶……”沅陵縣副縣長伍崇岳表示。
碣灘茶,便是沅陵縣特有土壤和氣候的產物。處于亞熱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無霜期272天。常年水氣多、云霧大、日光不很強烈,溫潤的氣候、豐富的光熱、優質的水土資源,非常適宜茶葉的生長,所產茶葉,根深葉茂,芽多葉大,質地柔軟。
自唐代開始,碣灘茶便成為“貢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向周總理提及碣灘茶,后日本友人就將碣灘茶稱之為“中日友好茶”。碣灘茶幾經沉浮,從1982年恢復碣灘茶生產開始,碣灘茶一直都供不應求,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獲得了眾多的榮譽。
從1983年以來,碣灘茶連續16屆被評為湖南省名茶;1991年,在中國杭州召開的國際茶文化節會議上,碣灘茶被評為“國際文化名茶”,并授予金獎,載入了《中國名茶錄》。1994年在中國茶葉學會舉辦的“中茶懷”評比會和1995年農業部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食品博覽會上,碣灘茶均獲得金獎。2001~2002年碣灘茶連續榮獲第三、四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2003年獲湖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2005年獲湖南省名優茶評比特等獎,2006年獲上海國際名茶評比金獎和“中綠杯”金獎,2009年獲中國社會調查所消費者信得過首選產品,2010年獲上海世博會特別金獎。
三起三落 如魚似蝦
碣灘茶為何有如此魅力呢?
在沅陵縣茶葉技術顧問謝長青眼中,碣灘茶好在地理環境、品種、加工工藝。碣灘茶生長在沅陵境內,這里峰巒挺秀,林木蒼翠,溪水縱橫,云霧繚繞造就了其高貴獨特的品質。碣灘周圍幾十里就有茶樹的自然群落,屬于我國云貴茶葉組系。為保持碣灘茶原有質地,茶場對留存下來的古茶樹采用插枝、埋芽等辦法,進行無性繁殖。現在的碣灘茶,多是從本地群體品種中繁育起來的。
在采摘制茶上,碣灘茶有著傳統而嚴格的工藝。 碣灘明前茶的采摘標準比較嚴苛。要求一芽一葉初展,芽葉勻凈,做到“五不采”,“三一致”,即不采蟲傷葉、紫芽葉、雨水葉、節間過長葉、開口芽梢;芽頭大小一致、老嫩一致、色澤一致。一般情況下,上午茶葉收畢,下午就要開始加工炒制。制茶有一個嚴格的工序,洗鍋、預熱、第一道殺青;清風、揉捻、炒二青;清風、復揉、揉炒整形。
高檔碣灘茶的品質,外形條索細緊,圓曲,色澤綠潤,勻凈多亮;香氣嫩香、持久;湯色綠亮明凈,滋味醇爽、回甘,葉底嫩綠、整齊、明亮。沖水時,葉游杯中,三起三落,如魚似蝦,富有情趣。
謝長青表示,“標準化的機器生產雖然提高了產量,口味也不差,但相比傳統手工茶,個性就沒有那么鮮明了。”但個性,永遠都是小眾人群不懈追求的。
O2O模式助碣灘茶出沅陵
在2013年之前,碣灘茶一直處在一種“養在深閨未人識”的狀態,沅陵縣政府迫切想要改變這種狀態。
走出去最重要的便是渠道建設,2014年1月12日,沅陵縣人民政府與風華致遠湖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舉行碣灘茶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通過與“風華致遠”對接,共同構筑起碣灘茶網絡銷售平臺,進行營銷渠道的拓展,努力將碣灘茶帶出沅陵。
大茶網為解決線上茶葉銷售缺乏體驗感和茶葉電商虛假問題,將線上線下進行整合,立志打造O2O模式。“O2O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了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這樣線下服務就可以用線上來攬客,消費者可以用線上來篩選服務,還有成交可以在線結算,很快達到規模。”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碣灘茶與大茶網的合作已經取得突出成效,成為湘茶產業中的濃重一筆。在第一年里,碣灘茶依托大茶網在全國已經建立200余家實體店,營銷收入增加5000萬以上,截至2015年4月,碣灘茶實體店在全國已經超過400家,碣灘茶迅速走出沅陵,茶香飄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