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新疆如何邁向化肥零增長

   日期:2015-04-2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68    評論:0    

  農業部前不久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鑒于當前我國化肥使用效率低下和農業造成水體污染嚴重,這個行動很有必要。但農民們該如何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呢?

  正值小麥頭水,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三道壩鎮十二戶西村,50多歲的農民馮祿葆正在麥田里澆地。

  按照慣例,灌頭水要施肥,馮祿葆這次也是提前做了“功課”,提前準備了25袋尿素(40公斤/袋),想趕在同村村民集中用水之前,把自家的60畝地澆了、化肥也上了。

  連續七年,新疆糧食產量不斷實現著跨越式連續增長,這其中化肥和農藥功不可沒。但連年豐收之后,問題也隨之而來,盲目加大化肥農藥的施用量,給土地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

  3月中旬,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到2020年實現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雙行動”方案。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后備基地,一方面要實現糧食增產,一方面要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并尋求突破,成為新疆農業的新考驗。

  糧食離不開的“糧食”

  這次施肥,馮祿葆將每畝地的施肥量控制在15公斤。他說,自家的施肥量算比較少的,根據土地狀況,村民們的施肥量在15公斤~30公斤。

  小麥一年要澆四次水,其實在小麥秋種時,馮祿葆已經施用了一次種肥(磷肥)。“這么些年來都是這么用的,就是憑經驗種。”

  馮祿葆說,小麥施肥量算是少的,村里村民種的蔬菜施肥量才叫多。“四五天澆一次水,澆一次水上一次肥。”

  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羊毛工鎮新建村,春耕備耕的農民曹傳友對化肥的需求量同樣很大。

  51歲的曹傳友流轉了120畝土地,是新建村的種糧大戶,剛剛完成40畝地稻田的底肥施肥工作,每畝地施肥20公斤左右。

  這幾年來,馮祿葆明顯感覺地力不夠。在他印象中,現在的地力和以前沒法比,過去農田的土更加濕潤松軟。他認為,這都是化肥惹的“禍”。“現在不管種啥,想提高產量,就得靠化肥。”

  曹傳友也深有感觸。這些年,隨著過度使用和不當使用化肥,土地板結越來越嚴重。他介紹,10年前犁地,35馬力的拖拉機就能搞定,現在都要用70馬力甚至是90馬力的才能犁動。

  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唐珂說,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至20%。

  自治區土壤肥料工作站技術人員表示,化肥施用過多問題確實存在,而且北疆比南疆嚴重。前幾年農一師11團皮棉產量達到200公斤、博樂市小營盤鎮玉米產量達到1.3噸,分別創了當年單產的最高紀錄,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化肥的作用。

  農戶們普遍認為,施肥越多,產量越高。但在自治區土肥站技術人員看來,耕地基礎地力和科學水肥管理,是決定農作物產量的兩大主要因素。基礎地力和水肥投入的關系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關系。

  “施肥與產量呈拋物線形式。在施肥中,過量的施肥不僅不會增產,還可以造成減產。”新疆農科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研究員梁智也表示,農作物的產量受種子、陽光、水肥、管理等各種因素共同決定,產量最終由“短板”決定,哪個是“短板”就補哪個。

  化肥的施用,讓我們在收獲豐收的同時,也付出了代價。自治區土肥站技術人員介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僅帶來了土壤的板結、酸化、土質和肥力的惡化,更重要的是化肥、農藥等污染物通過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地表水體,引起地表水體的富營養化。與此同時,又滲入到地下水中,嚴重影響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

  科學施肥的智囊團

  如今,在我國很多地方,莊稼生產幾乎全靠化肥“當家”。土壤改善與化肥施用,應當怎樣發揮最大效益,進而實現化肥零增長?

  這次給稻田上底肥時,曹傳友專門請來了米東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員,給自己家的土地進行測土配方。

  測土配方施肥,是將耕地中土壤取回進行統一的養分測定,根據農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

  這是我國為提高農民土地收益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新疆已經為全疆3800萬畝耕地進行了測土配方施肥,占到耕地總量的50%。

  以前,曹傳友種地施肥靠的就是經驗,肥料施用的多少全憑自己感覺,不是營養過旺,農作物瘋長,就是施肥力度不夠,農作物產量不高。現在在測土配方的科學指導下,有機、無機、大量微量元素肥料經過科學的配比,讓農作物得到全面的營養供給,生殖生長各方面都達到了最佳狀態。

  使用測土配方施肥讓曹傳友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測土配方施肥后,每畝地節省不少肥料,畝產增加了,土壤也改善了許多。”他說,使用測土配方的辦法為土地搭配“營養餐”,這種施肥模式他堅持了6年。

  自治區土肥站技術人員表示,配方施肥對農業生產有很多好處,最主要的是可以減少農民施肥的盲目性,減少農業污染。“可以節約肥料,降低生產成本。”

  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轉移支付資金7億元用于支持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其中,新疆獲得補貼2000萬元。雖然配方施肥能增產,但在推廣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使用測土配方施肥后,曹傳友每畝地可以拿到10~20元的補貼。但在他看來,這個補貼就像是“撒胡椒面”,對農戶吸引力不大。

  測土配方施肥,馮祿葆也是在剛剛推廣那幾年用過四五次。他表示,對于一家一戶,測土配方施肥的增產值很不明顯,由于習慣了傳統的施肥方式,現在不少農戶不愿意接受配方施肥。

  “市場化運作的難題,是限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瓶頸。”梁智分析,由于規模小,導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使用成本較高。目前,測土相關技術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下一步是怎么把配方交給公司,肥要到地里去,讓農民愿意買也愿意用。

  梁智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題,首先要通過多渠道宣傳配方施肥;其次還要有一支專業的農技隊伍,幫農民精準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最后,通過村級合作社推廣,再由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使其合理施肥。

  以農家肥替代化肥

  時值春耕,米東區羊毛工鎮新建村的田地里,農戶們忙著用拖拉機往地里運送糞肥。曹傳友介紹,這些肥料都是用禽畜糞便發酵成的有機肥。

  今年流轉的120畝地中,曹傳友打算用30畝開展稻田高效立體生態養殖模式:稻田內養鴨、蟹、魚。這兩天,就準備到烏魯木齊進蟹苗。

  米東區是新疆三大水稻產區之一,耕地面積26萬畝,水稻種植面積10萬畝,由于效益低,農民不愿種。

  2008年,米東區實驗引導農民種植水稻,發展立體養殖,稻田里養殖螃蟹、魚、鴨子,不僅為農民增收,動物們還當起了有機大米“監督員”。

  2014年,曹傳友家的40畝稻田就養了螃蟹。因為螃蟹,種植過程不能施化肥、噴農藥,交給合作社,有機稻比常規稻多賣1.3元,螃蟹還能增收1000多元。“螃蟹的活動可以幫助稻田松土。單就有機米來說,好的能增加500~600元收入,差的能增加300元。”

  把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秸稈養分還田……以有機肥替代化肥,被認為是實現化肥施用量零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還可以改善土壤質量、保護生態環境。梁智表示,目前,新疆有機資源利用率還不高,規模化養殖場糞便污染還很嚴重。

  這一點秦瑞東深有體會。秦瑞東所屬的新疆泰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有2萬畝稻田,其中2000多畝屬于有機水稻田。施用有機肥,生產有機米,每畝地農戶可以增加500~600元利潤,這對水稻來說很難實現。秦瑞東有意擴大有機米的種植面積,但每年所需的大量有機肥,讓他很頭痛。

  從其他地方買有機肥成本價40元,如果自己生產只需不到20元。

  馮祿葆也表示,上了農家肥,一年管三年,地力培養好了,可以獲得長期收成。但他說,農戶都知道農家肥好,化肥上多了不好,但現在很少有人施農家肥,因為現在家家戶戶都不養牲畜了。而且,農家肥見效慢,加上都是農戶包的地,所以積極性也不高。

  用了有機肥后,曹傳友明顯感覺到,“土壤變得疏松了,作物吸收快,不生疫病。犁地工人也說,犁這種地,50馬力的發動機松松搞定。”

  但讓曹傳友發愁的是,上化肥一畝地只需20公斤,上有機肥則需要100多公斤。上有機肥所需的人工費,都比買化肥的錢多。

  自治區土肥站技術人員介紹,目前新疆有機肥總量不足,特別是林果業得到發展之后,缺口比較大。讓和曹傳友一樣的種植戶感到欣慰的是,新疆正從發展綠肥、推行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等幾個方面增加有機肥總量。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