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一個月后,洋快餐巨頭們及其供應商就送上了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案例。據上海東方衛視記者臥底調查發現,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的肉類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報道一出,輿論嘩然。上海市食藥監部門表示,已經連夜行動查封該企業,并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麥當勞問題產品全部下架。
“福喜”成禍兮,毫無疑問,作為食品原料供應商,福喜公司是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責任人,作為一家國際知名大企業,無視中國法律和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權益,踐踏企業良知和社會責任,也最終嚴重損害了自身聲譽,此次事件不僅使其可能面臨吊銷生產許可證的行政處罰,企業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還可能因涉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而接受刑事制裁。
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業巨頭也難辭其咎。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把緊進貨關口是餐飲企業必盡的職責與義務。可從福喜公司長期使用變質肉來看,要么表明洋快餐們為降低進貨成本而與供貨商沆瀣一氣,對其摻假摻劣行為“睜只眼閉只眼”照單全收,要么證明快餐企業本身對進貨渠道把關不嚴,使得供貨商有機可乘。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快餐企業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絕非躺槍的“無辜受害者”。
然而,在對洋快餐及其供貨商嚴厲追責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老百姓食品安全的守護者——我們的監管職能部門去哪兒了?福喜公司違法加工食品的行為真的隱蔽到無法察覺嗎?福喜公司向洋快餐企業提供過期變質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對食品監管本是外行的記者都能通過暗訪揭露真相,專業的監管部門居然“從未發現”,甚至福喜公司在今年還獲得過上海嘉定區“食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這令人心痛的黑色幽默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也足以說明當地監管工作存在嚴重漏洞,甚至存在走過場走形式、乃至行政不作為的情況。事實上,福喜的員工對此直言不諱:“檢查的時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產,就像皇帝下去微服私訪,先打好招呼,老百姓排隊,歡迎歡迎!他要直接偷著去呢,就可以看到真實的情況。”如此檢查,意義何在?威懾何在?因此,對監管部門來說,簡單一句“企業危害食品安全行為隱蔽”和“取證艱難”絕不能成為其監管失職的理由。
應當承認,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斷提高,很多指標并不低于國際標準,但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仍是軟肋。“九龍治水”的監管機制導致職能部門權責不清、推諉扯皮,違法成本太低懲處力度太輕查處概率不高使得違法企業有恃無恐變本加厲,而對監管部門本身的失職瀆職行為也缺乏有效問責追究,以至于連福喜公司這樣在國際上口碑一直很好的百年企業到了中國就敢弄虛作假,公然將過期雞肉原料“優先安排在中國使用”,這是對中國消費者的傷害,更是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恥辱。
誠然,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企業良知,需要嚴刑峻法,需要消費者和媒體監督的社會共治,但最應當被人們所信賴和依靠的防線仍應是監管部門的從嚴管理。如果總是媒體“沖鋒”在前,總是記者搶了監管者的“活”,而監管者總是后知后覺慢半拍,等到媒體曝光輿論四起才充當“救火員”,難道其不應該感到羞愧不應該徹底反思和務實矯正嗎?
食品安全大于天,安全監管重如山。人們期待對“福喜門”事件徹底清查,厘清各方責任,不僅依法“治商”,更要嚴厲“治官”,紀檢監察機關、司法機關也應及時介入調查,查清當地監管部門與福喜公司之間是否存在不正當的政商關系和非法的利益勾連,監管部門是否存在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行為,該撤職的撤職,該判刑的判刑,盡最大努力修復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全力守護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