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臺南的生產履歷茶行指出,上游茶廠收購臺產和進口茶葉,將兩者混合后,轉手給茶商賣出,造成產地來源混亂;“農糧署”、“食藥署”無力監督,長期默許反成變相縱容。茶行舉例,貿易商進口茶葉,錯報茶款也很常見,以紅茶報關,實際進口卻是烏龍茶;說好要供手搖茶飲使用,卻轉進茶廠倉庫,與臺產茶混摻販賣賺高額價差,萬一驗出農藥超標,責任歸屬難以厘清,島內茶農間接受害,已是常態。茶行指出,一般茶行所販賣的散裝茶,由于沒法規要求清楚標示產地,也未落實抽驗,除非專家,否則難辨臺產或進口茶。但因臺灣茶產量下降,飲料店日益增多,需求量日增,混茶現象遲難導正。
“農糧署副署長”林麗芳指出,進口茶葉的檢驗權責單位是“衛福部”,“農糧署”主管臺產茶葉產銷及農藥殘留等檢驗;市售茶飲歸類食品,可依“食管法”規范添加物及商品標示,但市售罐裝、袋裝或散裝茶葉,尚無強制標示法源。林麗芳說,目前辨識進口或臺產茶DNA技術還不成熟,“農糧署”雖一再討論“立法”的可行性,卻因技術障礙拖延。她表示,臺當局已實施“產地標章”及“生產履歷”兩項臺產茶葉認證制度,選擇其一,就能保證買到的是臺產茶。至于茶葉農藥殘留檢驗,目前有禁用農藥不納入檢驗項目的盲點,茶農說,為了省事,茶商會刻意不驗茶樹禁用的農藥,除節省成本,也怕自找麻煩,若真含有禁藥或黑心農藥,也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