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肥東縣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強化公共服務理念,以技術推廣工作機制創新為動力,優化服務方式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為實現農民增收、漁業增效,努力推進肥東縣水產跨越發展。
肥東縣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單,少不了漁業的貢獻。截至目前,全縣漁業養殖面積9.84萬畝,名特優水產品養殖面積6.9萬畝,年繁殖魚苗8億尾,實現水產品產量5.287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22.26億元,肥東縣榮獲2013年度安徽水產大縣稱號,
推廣技術 做好服務
肥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建立健全水產科技試驗示范網絡,圍繞優勢水產品發展需要,認真組織開展遴選和認定試驗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戶,全面推進水產科技進塘入戶到場、助推健康安全增收,使漁民真正受益。
利用采集來的信息資源,舉辦全縣范圍的“肥東縣水產養殖技術培訓”,聘請專家,從全國及我省淡水養殖概況、主要養殖品種及生物學習性、池塘養殖條件及改造、主要養殖模式、常見病防等方面講述了“無公害水產品池塘養殖技術”、“水產養殖病害防控與科學用藥技術”等。同時組織相關企業走出肥東,去外地學習池塘循環流水生態高效養魚技術。
在搞好為水產養殖戶服務的同時,加大對水產品安全質量的宣傳,重點是全縣的名特優和健康養殖示范場,做到現場查看“三項記錄”和相關產品質量制度的落實,發放漁業用藥解讀、水產養殖品質量安全告知書、簽訂水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2014年,肥東縣有9家養殖場被農業部定為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單位,抽檢結果均都符合國家水產品養殖質量安全標準。同時,對全縣3家漁業飼料加工廠進行了水產品養殖投入品隱患排查,內容涉及飼料中的添加劑禁用藥物、限用藥物、著色劑、促生長劑、生理調節劑等。排查后,均符合國家安全生產質量標準。
科技進村 漁民受益
以滿足漁民的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服務漁民的成效為檢驗標準,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提升漁民科學養殖水平,全面推進水產科技進村入戶到塘。完善了“專家+試驗示范基地+農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水產技術示范推廣服務機制,真正發揮了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在水產技術推廣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水產科技試驗示范網絡,圍繞優勢水產品發展需要,認真組織開展遴選和認定試驗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戶,肥東縣確定試驗示范基地1個,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將省級良種場管灣水產養殖場作為水產技術推廣試驗示范基地,進行沙塘鱧的人工繁育試驗。7名水產技術指導員在全縣共確定科技示范戶70戶,每個示范戶帶動周邊10個左右的漁業養殖戶,三是強化人員培訓。對現有技術人員開展分層分類業務能力提升培訓,參加縣級組織的集中培訓,鼓勵未獲得水產專業學歷或水產技術職稱的基層水產技術推廣人員參加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水產專業學習或其他形式的繼續教育。組織水產技術人員加強學習,逐步提高業務能力,有效提高基層水產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
與此同時,做到提升服務水平,明確工作目標,突出關鍵環節,著力提升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服務水平。以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水產原良種場、菜籃子工程、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等項目為抓手,進一步整合資源、突出重點為、形成合力;以服務當地主導產業、解決水產生產關鍵為導向,強化水產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和業務技能培訓,規范服務行為,切實提升水產技術推廣服務水平。以推廣水產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目標,制定全縣水產技術推廣計劃、技術實施方案等,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服務,著力解決水產技術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全面推進水產科技進塘入戶到場、助推健康安全增收,使漁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