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安徽安慶:“上岸漁民”期待新生活

   日期:2015-04-2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75    評論:0    

  4月16日,和煦的陽光里,62歲的漁民楊積根正在整理地籠、修補漁網,等待禁漁期一過便可下河,日頭一天一天起,一天一天落,世世代代的捕魚人就這樣守在皖河畔,見證著這個小漁村的興衰。

  從安慶市區經十里鋪、過獅子口大橋便到了山口鄉,山口鎮村便是其中一個村。村口有一塊石碑,刻著“皖口古城遺址”,抬頭為“安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日期為2010年。

  村前有一條河,名皖河,安徽之“皖”半緣于此。

  皖口者,皖河入長江之口也。皖口早于安慶建城,為安慶始城,歷史上皖口是赫赫有名的軍事、政治、文化重地,《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有載。這塊栽著“古皖”石碑的古村此時叫山口鎮村,山口鎮村總面積不超過5平方公里,前低后高,依山傍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口鎮從昔日水路要塞變成了漁民村。

  “漁民的生活越來越差。”山口鎮村村委會主任王名彪說,漁業資源越來越少,“靠水吃水”根本養活不了人了。

  “一籠收上來也就二三兩吧。”楊積根所指的“籠”是十來米長的地籠,幸運的話一天能收獲兩三斤河蝦,不走運便一場空。他每日傍晚放籠,夜里守著,早晨便去賣蝦,平均下來每天收益二三十元。這樣捕撈的日子,每年持續兩個月。他說:“4到6月是禁漁期,7月開始捕撈,9月就到了枯水期。”剩下的十個月都賦閑在家,他說:“家里加起來就幾厘地,種了點菜,我自己也不會手藝,身體也不好,前幾年一個月吃不到斤把香油。”楊積根指著自己的房子告訴記者,得益于“漁民上岸”工程,三間生滿白螞蟻的危房重建成了兩層小樓房,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些了,主要靠政府。”

  漁民村也越來越破敗,據王名彪介紹,山口鎮村居民歷來以打漁為主,共有村民468戶,總人口為1600多人,到現在為止,專業漁民還有158戶,他們的生活大都貧困。

  “因為漁業資源越來越少。”楊積根家祖祖輩輩都依靠皖河生息,62歲的他回憶著,年輕時候見到皖河里有很多品種的魚,他說:“那時候,有‘棉花條’、‘海底板’、白鱔、銀魚、針魚,我記得80年代的時候螃蟹還特別多,晚上拿手電筒出去一照,一晚上就能撿一麻袋。現在這些基本都絕跡了。”鰱魚、草魚成為漁民最主要的收獲。

  “除了打漁,就都出去打工了,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有資金實力的就搞水上運輸。”王名彪說,山口鎮村沒有耕地、沒有林地,村莊及周邊也沒有什么像樣的企業可以吸納村民就業,打不到魚的漁民便外出務工,當村里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戶戶時,越來越多的房屋卻掛上了鎖。

  記者手記:

  捕撈漁民常年以捕魚為生,生產生活條件差,特別是以船為家的漁民,無房無田無養殖水面,收入低且不穩定,生活十分困難。2013年,漁民上岸安居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推展開來,計劃利用2年時間解決捕撈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及其社會保障問題。

  山口鎮村作為古皖口,有著優渥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依山傍水的河畔,小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些都是一片空白。在民生工程中,我們可喜的看到,漁民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和提升,煩惱的是,民生工程還應如何深入延生?授人以魚何不授人以漁?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