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博羅、惠東和惠陽等多個縣區發現,隨著近年來茶文化和茶經濟的升溫,茶葉需求量大,惠州本地不少像張惠明一樣的農戶也都種起茶葉。據統計,近幾年,惠州茶葉種植已從幾千畝迅速增長到三四萬畝,成為不少鄉鎮農戶實現增收的新增長點。
惠州茶業迅速發展。然而目前國內茶葉市場被潮州單樅、福建鐵觀音、云南普洱和西湖龍井等幾大名茶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在眾多“巨人”腳下,惠州山茶如何在夾縫中生存?能否飄香萬里?
現狀效益高使種植規模迅速擴張
13日上午,在柏塘鎮羅塘村鴨田村小組的后山坡上,茶農張惠明與妻子提著竹籠正在茶園里緊張有序地采摘著茶葉。張惠明告訴記者,他家共種植山茶約6畝,預計今年春茶可采茶青1000斤,經過炒制預計可制成茶葉成品約200斤,按照平均200多元/斤賣,今年春季可收入4萬元。去年張惠明兩夫妻光靠種茶便賺了十幾萬元,而像他這樣的收入在當地的茶農里比比皆是。
博羅縣茶葉產業帶頭人、福波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天福告訴記者,為了騰出更多的地方種植山茶,近年來不少村民主動砍掉了桉樹,改種山茶,如今柏塘鎮的山茶種植面積已達1.3萬畝,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山茶。
可觀的經濟效益,自然吸引更多的農戶種植。惠陽區沙田鎮金桔村,也是近年來惠州山茶種植較多的區域。該村位于海拔700多米高的雙鷹頂山腰上,屬于市級自然保護區,又靠近海邊,地勢高、空氣好、濕度適中,適合茶葉種植。該村雙鷹頂生態茶園的負責人李偉光告訴記者,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目前全村種植茶葉近600畝,大部分村民通過種茶可增收2萬—3萬元,部分大戶可達7萬—8萬元,茶葉種植業成為不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據惠州市茶葉行業協會會長方紹華介紹,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達3萬—4萬畝,主要分布在博羅、惠東和惠陽三個縣區,其中博羅縣占了2萬多畝。品種包括羅浮山茶、惠陽桔塱茶、惠東火燒窯茶、南昆山毛茶等,主要為綠茶品種。雖然與潮州、福建安溪等茶葉主產區相比規模不大,不過相比幾年前幾千畝的規模,增長頗為迅速。
困局惠州山茶銷售份額僅占本地市場一成
隨著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惠州山茶產量也越來越多,如何進一步開拓市場成為近兩年惠州茶人思考的重點。
記者走訪發現,惠州山茶的銷售主要集中在惠州本地。李偉光告訴記者,雙鷹頂生態茶園生產的茶葉主要在惠陽區銷售,其中大部分被企業采購作為招待和禮品使用,少部分通過商場銷售。福波合作社生產的山茶也大部分在博羅本地銷售,除了該合作社自己開辦的專賣店之外,還通過不少茶葉店進行分銷。另有不少本地山茶由茶農在鄉鎮市場自產自銷。“博羅本地人都喜歡喝本地山茶,所以目前在本地銷售問題不大。”盧天福告訴記者。
然而,在外來人口居多的市區,本地山茶就沒那么熱銷。惠州茶都易潤堂是一家主營柑普茶、易武山茶和柏塘山茶的茶店,該店老板王宇紅告訴記者,因為喝本地山茶的客戶主要是一些本地客家人,客戶群較少,每個月大概只能賣出幾十斤,僅占其茶葉總銷量的5%—10%。
在前幾年,柏塘春合作社理事長張天才就帶著自己生產的茶葉走遍惠州各大茶葉市場,尋求合作。不過因為客戶群相對單一銷量少,愿意代理的商家并不多。張天才告訴記者,目前該合作社生產的茶葉主要依靠在惠州市區開設的2家專賣店和7家專柜,另有少部分茶葉銷到東莞、深圳等外地市場。
“惠州山茶應該說才剛剛起步,還不為太多外地消費者認識。如果剔除鄉鎮茶農自產自銷部分,惠州山茶在惠州主流市場所占的份額應該在10%以內。”方紹華認為,潮州單樅、福建鐵觀音、西湖龍井和云南普洱等國內名茶幾乎家喻戶曉,而目前惠州山茶的名氣還比較小,短時間內要占據較大比例的市場份額并不現實,不過隨著人們逐漸的認識,相信會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愿景將惠州山茶打造為惠州名手信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惠州山茶,這段時間張天才有點忙,一邊張羅著春茶的采摘、炒制,一邊還在為下個月到深圳、杭州參加展銷活動而作準備。他希望惠州山茶在做大本地市場的同時,能夠更多地進入外地市場。
同時,盧天福則正在嘗試發展生態觀光茶園,希望以此提高柏塘山茶的知名度。最近他們又在積極參評由南方日報和省文聯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尋找廣東十大茶鄉”活動,目前柏塘鎮已入圍十大茶鄉候選名單,柏塘山茶也入圍十大名茶候選名單。在張天才和盧天福等人的推動下,柏塘山茶在省內已小有名氣。
不過在張天才看來,惠州山茶要有更好發展還需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希望農業部門能夠將惠州山茶納入惠州特色農產品大力宣傳推廣,同時希望政府參考杭州將西湖龍井茶作為當地名手信的做法,把惠州山茶打造成為惠州名手信。“手信,承載著一個地方形象宣傳的使命,也傳揚著一個地方的人文價值。與米餅、梅菜、酥糖相比,惠州山茶更能登大雅,代表惠州地方形象和人文價值。”
對此,市農業局種植業科科長黃觀橋表示,將對惠州山茶種植產業進行調研,如果確實種植規模較大、經濟效益好、市場反應較好,可以考慮納入特色農產品的名列進行扶持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