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防控農業污染尾水流入河道,另一方面在農村河道中放養魚苗,生態治理河道,記者在錦溪鎮水利部門了解到,通過“防”和“治”雙管齊下,近年來該鎮河道水質得到明顯提升。結合源頭防控和放養魚苗生態治理,集鎮水質和農村河道水質達標率均在96%以上,高于全市標準。
錦溪鎮擁有農田面積近3萬畝,為了做好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錦溪水利站在2012年至2014年分三期建設了1萬畝生態良田基地智慧化灌區,通過將農業灌溉的尾水收集再重新回到灌溉站的方式,一方面保證了農藥化肥的充分利用,提高了農業灌溉效果,而且有效控制氮磷等農業污染源進入河道,減少水體富營養化。
2011年當地水利部門試點在計家墩村農村生活河道,將長約300米的計家墩新開河兩頭用毛竹和漁網做好網籪,投放了近100斤草魚和鰱魚等嗜食水中浮游動植物的濾食性魚類。經過一年的試點觀察,通過在新開河內放養魚苗,夏季河道中的水草浮萍等明顯減少,水體自凈能力提升,河道保潔壓力也隨之減少。此后每年當地村委會撥出專項經費實施生態放養。今年,則在三聯村、周家浜村等10個村20多條河道內放養魚苗1.3萬斤。
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生態放養,提高了農村河道的自凈能力,經測算,放養河道氮磷總量平均減少40%以上,使水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為了打擊非法捕撈等破壞水生態的行為,保護生態放養成果,錦溪鎮政府還于去年1月3日成立了公共水域保護領導小組,通過多方聯動、協同合作,共同保護水環境。
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曾幾何時,在水澤遍布的昆山,在推土機、生產線和辦公樓的強力推移下,這樣的鄉村美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記憶。如果說,30年前人們求溫飽,那么現在就是要生態。錦溪鎮通過多種方式截斷污染源,并想方設法創新生態治理,讓居民看到了政府的用心、細心、決心和信心。
水養魚,魚護水,水碧魚躍,魚水互養。農村生活河道是農村水生態治理的重難點區域,尾尾魚兒游嬉跳躍,激起碧綠的波紋,蕩漾起居民內心幸福的漣漪。
綠色化是發展的整體優化。生態是一個名詞,代表著一種影響力;生態是一個動詞,更代表著一種行動力。為保護和鞏固生態放養成果,錦溪還特別成立了公共水域保護領導小組,把生態文明建設當成天大的事來抓、當成每天的事來抓。美麗昆山,孕育在每個人的舉止言行之中,打擊和杜絕破壞水生態的行為,需要部門聯動,更需要百姓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