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清飲與調飲兩種飲茶方式之爭

   日期:2015-04-0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61    評論:0    

  自古以來,飲茶就有清飲和調飲兩種方式的地位之爭。唐宋時期調飲法占主導,唐代把鹽和姜作為煎茶時必備的佐料。

  而宋代常見的是核桃、松子、芝麻等。從南宋中后期始,尤其是明清時期,清飲逐漸盛行,并為“正統”茶人所推崇。然而,清代由于花茶及區域茶飲和民族茶俗中調飲方式的不斷拓展,茶的調飲地位不僅得以鞏固,更與清飲方式并行發展,從而改變了以往朝代彼此地位失衡的發展面貌。首先,花茶在清代普遍流行。嚴格意義上的清飲是指茶水中不加任何雜物,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點花入茶”應是調飲方式之一。區別于唐宋時期的調飲佐料,清代以花入茶十分普遍。《清稗類鈔》中,對點花入茶的一般方法及各種花入茶的具體方法均有記述。其一般方法是“以錫瓶置茗,雜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將此點茶,則皆作花香。梅、蘭、桂、菊、蓮、茉莉、玫瑰、薔薇、木樨、橘諸花皆可。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氣全者,量茶葉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則太香而分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其美,必三分茶葉一分花而始稱也。”

  此外,前文所述乾隆命制“三清茶”以及光緒、孝欽后喜飲之茶都屬花茶。花茶在清代的喜飲程度,促進了此后中國半發酵茶的發展,無疑豐富了中國茶藝的內涵。其次,各地區及各民族飲茶習俗中還存在多樣的調飲方式。《清稗類鈔》中記述有四川太平、北京、揚州、長沙、廣東等地采用調飲方式喝茶的茶俗。其中四川太平男女視酥油奶茶為要需;北京人茶中入香片;揚州啜茶“例有干絲以佐飲,亦可充饑。干絲者,縷切豆腐干以為絲,煮之,加蝦米于中,調以醬油、麻油也。食時,蒸以熱水,得不冷。”長沙茶肆,“有以鹽姜、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而廣東地區的茶館也有飲所謂菊花八寶清潤涼茶,茶中入有“杭菊花、大生地、土桑白、廣陳皮、黑元參、干葛粉、小京柿、桂元肉八味,大半為藥材也。”此外,前文中所述滿族、蒙古喜飲的奶子茶、乳茶、藏族的酥油茶都屬于調飲茶。

  可見,由于區域性、民族性調飲方式的推行,清代茶的調飲文化地位大大加強,并與清飲并行發展和繁榮。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