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漁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錢光紅就已開始忙碌起來。
“這個時候,別人的塘早干了,就我這里還魚躍水滿的啊。”錢光紅說,他正準備將大批黃鱔上市,“去年這個時候,我們一共走(賣)了2萬多斤黃鱔呢!”錢光紅介紹,僅去年此時的油菜花節,他賣黃鱔就賺了8萬多。
錢光紅笑言,這幾年,他養魚也養出“道道”來。
健康養殖“皇帝的女兒哪愁嫁”
每年這個時候,養殖戶們腦子里想的最多的就是:今年池里養什么。
前幾年,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錢光紅。“黃顙魚、中華鱉、黃鱔、武昌魚,小龍蝦、四大家魚……一開始,我們沒什么方向,反正啥掙錢,我就養啥。”錢光紅說,結果是忙了一年,最后一算賬,根本賺不到錢。
是選擇品種的問題?錢光紅認為不是,“養啥不重要,怎么養才是關鍵!”
2013年,錢光紅聘請水產專家常住基地加強生產監管,開展大棚工廠經生態高效養鱔。
錢光紅的黃鱔以蚯蚓、新鮮低值魚肉等為餌料,延長了黃鱔生長周期,錯峰長市,隨時起捕,隨時銷售。由于錢光紅的黃鱔色澤好,品質優,成為上海、廣州、南京等地的搶手貨。
嘗了甜頭的錢光紅又挑戰近年來市場低晦的中華鱉。錢光紅放在大塘寄養的野生中華鱉成為大中城市酒店、高檔農莊的搶手貨。
錢光紅笑著說,“就像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全部都是預約定單銷售。”
“海陸空”全方面促高效
近年來,養殖成本越來越高,價格卻始終上不去,水里的錢越來越難 “撈”。2011年開始,錢光紅決定改變觀念,嘗試高效漁業之路。
他一邊學習一邊摸索。2012年,錢光紅將漁池進行了標準化改造,水電路三通,三機配套,進排水分離。魚池路邊栽上桂花,銀杏等名貴樹木,還建起了一座大型沼氣站。“飼料喂豬,豬糞產沼氣,沼漬下地種果菜,渣液入池肥水養魚,這就是一整套立體高效益經濟模式。”錢光紅自豪地說。
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錢光紅的漁業基地呈現一幅岸邊豬聲叫,空地鴨鵝歡,水中魚兒躍的美麗景象,效益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