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現代農業的“一號技術”的水肥一體化,目前在我國推廣應用迎來難得機遇,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但業內專家和企業代表認為,水肥一體化推廣面臨生產技術落后、配套設施跟不上等問題,亟待政策扶持跨越“最后一公里”。這是本報記者7月6日從在西安召開的中國·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國際峰會上了解到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說,水肥一體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技術和重要途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省工、省時、省肥、增產、增收的優勢十分明顯,化肥利用率將提高1倍。近年來我國水肥一體化發展迅猛成效顯著,推廣應用面積超過4000萬畝,適用對象從蔬菜、水果、棉花等經濟作物逐漸發展到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應用區域由新疆地區向東北、華北、南方發展,由高端貴族技術向平民化發展,從設施農業走向大田,從干旱地區走向全國。
據了解,我國每年肥料用量5900萬噸,用9%的耕地、6%的水資源、30%的肥料生產出占世界26%的農產品,具有肥多、地少、水缺等特點。我國適宜發展水肥一體化的面積超過5億畝,若華北地區近2億畝小麥玉米發展水肥一體化,年可增產糧食400億千克,節水200億立方米,接近南水北調規劃總調水量的一半,可節約化肥335萬噸(折純)。按照2013年農業部《水肥一體化技術指導意見》,到2015年全國水肥一體化推廣總面積達8000萬畝以上,實現節水50%以上、節肥30%。
“盡管水肥一體化即將迎來發展新時代,但與農業發達國家以色列、美國、挪威等相比,我國水肥一體化應用率非常低,農業占比僅1%。”高祥照坦言,沒有管道化就沒有自動化,沒有自動化就沒有現代化,難以采用水肥一體化。他認為,水肥一體化的關鍵是水溶肥,要轉變觀念,實現水肥耦合。
水溶肥與水肥一體化無疑息息相關。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清認為,推廣水溶肥是一項系統工程,正催生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集成變革。但國內灌溉設備和肥料企業都在參與,國家相關部門要統一加強管理,引導肥料生產和設備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鄭州大學管理工程學院教授劉春雄認為,水溶肥是農資領域的新一輪機會,從輔助性肥料正向大量使用肥料轉變,從偶爾使用到經常轉變,面臨拐點,蘊含巨大市場商機。
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羅文勝表示,截止2013年國內水溶肥生產企業4529個,但普遍模小、生產技術落后,平均產能不到1000噸。金正大公司作為國內水溶肥龍頭企業,鼎力助推水肥一體化發展,目前已形成百萬噸水溶肥生產基地。同時加大培訓示范力度,以國際先進技術為標桿,通過引進、學習、吸收、創新,計劃培養10萬名農業技術帶頭人,輻射100萬農戶,建設100萬個水肥一體化示范田。
中國·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國際峰會由、復合肥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農民日報社主辦,金正大集團公司承辦,這是繼南寧、昆明、北京、臨沂之后的第5場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