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2015第五屆中國采茶節暨‘邛崍黑茶’、‘邛崍黑豬’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邛崍黑茶”、“邛崍黑豬”已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技術審查會審查,并將于18日在邛崍夾關鎮舉行“邛崍黑茶”、“邛崍黑豬”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授牌儀式。
據了解,邛崍市將以“邛崍黑茶”獲批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為契機,依托頗具規模的茶產業和悠久厚重的茶文化,打造從平落鎮至夾關鎮,沿線總長15公里,縱深各1公里范圍的“邛茶走廊”,并做強做大邛茶產業,實現一、三產互動,促群眾增收致富。
品質提升
千年邛茶有了“國家隊”標簽
邛崍是世界上最早產茶的地方之一,也是世界黑茶的發源地之一,邛崍黑茶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黑茶之源”。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時供茶十七州,邛州即列名其中”,邛崍成為了“萬擔茶鄉”,茶葉產品也進入西藏、尼泊爾等地,形成了后來的“茶馬古道”,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延續。
邛崍茶產業經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邛崍黑茶”為特色優勢、“全產業鏈”的發展局面。優良的生長環境,傳統與現代清潔化自動生產相結合的工藝,造就了“邛崍黑茶”“香、醇、陳、紅、厚”、“湯色橙紅明亮,滋味醇爽、回甘、具有獨特木香味和尖果香味”的上乘品質。目前,培育了以文君、花秋為代表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打造了“文君”、“花秋”等中國馳名商標,茶葉年產量4500噸,茶業綜合產值達10億元。
邛崍不僅有“邛崍黑茶”,也有歷史悠久的“邛崍黑豬”,據清《邛崍縣志(1820年)》記載:插湖田、養母豬、黑母豬家家有……足見當時養殖邛崍黑豬尤為普遍。經過多年的改良推廣,“邛崍黑豬”養殖規模和效益不斷擴大,目前存欄量已達到10萬頭,年銷售額超過2億元 。如今,“邛崍產”有機冷鮮黑豬肉、“粒粒香”豬肉干等產品,已走進各大商超、航空等市場,銷售區域遍及北京、上海等地。
近年來,邛崍市圍繞產業重建,充分發揮品牌帶動作用,積極開展“邛崍黑茶”、“邛崍黑豬”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申報工作。1月22日,“邛崍黑茶”、“邛崍黑豬”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技術審查會審查,并將于3月18日在邛崍夾關舉行“邛崍黑茶”、“邛崍黑豬”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授牌儀式。這也標志著該市繼邛酒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后,又新增兩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這兩個產品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是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對促進茶產業、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惠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邛崍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邛崍市茶葉和生豬都是邛崍農業主導產業,更是重建新區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邛崍市還將加大政府投入,強化招商引資,以黑茶、黑豬特色產業帶動災后產業重建。
產業提升
打造“邛茶走廊” 促一三產業互動
據了解,早在2013年12月,邛崍市就已編制完成《邛茶走廊茶文化主題旅游區策劃》,沿平臨夾路(平落-臨濟-夾關)規劃建設“邛茶走廊”,沿線總長15公里、縱深各1公里范圍,打造兼具茶園觀光、茶業體驗、文化休閑等功能的生態旅游帶,帶動群眾致富增收。主要涉及平落、臨濟和夾關3個鎮鄉,沿線集聚了花秋、金川、碧濤等規模茶葉企業13家,輻射帶動茶葉種植面積10萬余畝。
邛崍市農業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推進“邛茶走廊”主干道、綠道、產業道、溝渠等基礎設施完善的同時,還將更加注重基地生態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建設和一三互動發展。“邛茶走廊”的建設,將在促進重建新區群眾就業,茶產業綜合發展,提升重建新區生態環境,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等方面發揮重要的拉動作用。
據了解,邛茶走廊立足“絲路茶園、生態茶旅”發展理念,規劃總體為一極、一廊道、兩依托、三組團、十八精品茶莊。計劃用3年時間,依托茶業資源、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將邛茶走廊打造成集茶文化體驗、旅游觀光、康體健身、科普教育、鄉村度假于一體的新型旅游綜合體,建成川內第一條以線路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景區,塑造城鄉統籌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典范。
目前,“邛茶走廊”已完成平落—臨濟—夾關主干道改造,建成了騎龍山綠道12公里,夾關段綠道約8公里正在建設;啟動了夾關鎮古蜀皇茶、揚天、玉峰、金山等4個茶莊建設,完成了古蜀皇茶生態停車場、游步道、生態溝渠建設,實施了花秋茶產業示范基地主干道及環形游道、步道主體工程、茶文化節點打造和標識標牌設置,熊營村道路白加黑改造等的項目。
邛崍市農業和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邛崍市將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條件,堅持“規模化、市場化、生態化、品牌化、特色化”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向,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畜禽、藥材等優勢產業,抓好水稻制種、種養循環等高端產業,加快推進邛茶走廊、農產品加工、一三互動等產業項目建設,全面推進產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