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曾以小眾化高端禮品茶定位的碧螺春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與前些年明前茶動輒四五千元一斤的“盛況”相比,近年來整個產業面臨著成本上升、價格滑坡、原料堆積、利潤空間大幅縮水的窘境。用蘇州市東山吳儂碧螺春茶葉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宋甫林的話說,“碧螺春茶葉也要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必須要學會走市場道路,雖然這個過程很漫長、很痛苦。”
預計產量同比猛增40%
今年產銷矛盾越發明顯
據悉,今年的首批碧螺春將于本月14日前后開炒上市。由于去年夏天光照充足、雨量豐沛,今春碧螺春茶長勢喜人,修剪后枝條的生長基本達到正常水平,預計今年產量將同比增長40%左右。
然而,產量上去了茶農卻高興不起來。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副鎮長楊忠星介紹說,這幾年碧螺春銷售量逐年下滑,去年產量受制于旱情,矛盾還不突出,今年情況卻不太樂觀,可以預見到產銷矛盾必然十分尖銳。
蘇州市東山吳儂碧螺春茶葉專業合作社主要供應高端茶、禮品茶。據統計,該社2014年的訂單量較前一年下降近50%,甚至不到2012年的兩成。原來,由于市場行情復雜多變,多家大型專業合作社怕庫存積壓,收購意愿不強。而隨著近年銷售價格的大幅下跌,經銷商進一步壓低收購價格,茶農生存環境愈發惡劣。
不過,考慮到生產成本、盈利空間和茶農切身利益等問題,業界并不愿大幅下調今年的茶葉價格,預計高端明前茶售價為2600元/斤,同比下行7至8個百分點;炒青的價格在300元/斤左右,基本與去年持平。
明前茶人工成本高達1000元/斤
成產業發展頭號難題
“中國十大名茶中,碧螺春是唯一堅持純手工生產的茶葉,這是茶葉失去價格優勢的關鍵問題。現在生產成本已經達到了一個頂點,盡管工人訴求很大,但我們只能維持去年的工資水準,僅對特殊工種進行加薪。”蘇州市席家湖貿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唐衛東說。
記者從當地了解到,由于碧螺春茶的栽培模式和加工工藝較其他品種不同,機械化采茶、炒茶雖節約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但茶葉的品質無法保證。而當地人多地少,經營松散,且地貌多為丘陵,并不具備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外部條件,使得茶葉的生產仍然依賴人工,生產效率難以提升,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采茶是個苦差事,日均工作時長達到十五六個小時,本地人、年輕人多不愿從事該項工作,所招的外地采工多來自浙皖一帶,在包食宿、包路費的基礎上,今年日均兜底工資基本維持在去年120元的水平。即便如此,由于碧螺春的炒制價格是30元/鍋,每鍋僅炒制3.3兩,挑揀價格為25-30元/斤,明前碧螺春茶僅人工成本已達1000元/斤,占到總成本的一半。
茶企紛紛探尋轉型之路 碧螺紅茶搶鏡做突圍先鋒
為應對危機,部分企業成為了轉型發展的先行者。
蘇州市東山御峰茶廠便是其中典型。據悉,該廠三年前開始研制碧螺紅茶,年投入20-40%的綠茶原料,參照小葉功夫紅茶的國家標準,運用自身的制作工藝,保持“卷曲如螺”的碧螺春茶外形特色,一方面延伸了產業鏈條、延長了茶季,另一方面解決了綠茶原料貯存、堆積問題,在國內市場上培育出了一批核心受眾群,為整個產業的轉型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
同時,多家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電子商務領域,如蘇州市東山吳儂碧螺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現已在淘寶、天貓、京東等網站注冊網店,去年電商銷售額占總量的10%,今年預計進一步提升至25%。
然而,東山吳儂碧螺春茶葉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宋甫林告訴記者,這條路并非那么順利。“就像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一樣,電商市場中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十分泛濫,大量來自四川、浙江的茶葉批著‘碧螺春’的外衣,以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進一步擠占了正宗碧螺春茶葉的生存空間。”宋甫林說。
少數企業還開創性地嘗試茶葉機械化生產,如蘇州市光福茶場引進浙江小型茗茶機,近年來不斷摸索加工工藝,每小時能將80斤青葉炒成干茶,目前茶場80%的產品為機器炒制,包括碧螺春和炒青。“機器設備也就在5、6萬元左右,炒出來的茶葉顏色比手工的要好,香氣也不相上下,且不像傳統工藝炒制的碧螺春帶有焦煙味,已得到市場、客戶的逐步認可,關鍵是機器炒制后,人工成本能下來一半”,許培華場長介紹說。
還有一些企業則積極通過拓展橫向業務、開展出口貿易、推進品牌戰略等方式,力圖通過自身的有益嘗試為整個產業的發展積累經驗、找尋出路。據蘇州市國稅部門介紹,碧螺春是中國茶葉的一張名片,近年來政府職能部門也在加大對行業的扶持指導力度,積極兌現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做好對銷售自產自銷農產品免稅發票開具環節的服務和管理,為產業加快轉型發展做出積極貢獻。